其實,對於郭子儀而言,並沒有一點戒備徐義的念頭。
現在郭子儀所部,基本上都是參加過石堡城戰役的,對於石堡城那一戰,徐義那天馬行空的想法,一直就在軍中流傳。
對於徐義的認可和認同,郭子儀的軍中,是絕對的。
關鍵是,郭子儀並沒有另外的想法。
擢升的速度和地位上的差距,郭子儀跟徐義沒有競爭的基礎;將士的基礎又是一脈相承,也沒有戒備的必要;最為重要的是,郭子儀是一個真正忠誠於大盛的將領,沒有考慮隊伍會被神策軍的理念灌輸而導致自身難以駕馭。
不僅僅是郭子儀如此,就比如王忠嗣,比如皇甫惟明等等。
徐義一直關注著安祿山所部。安祿山確實做事做的讓人找不出麻煩來。
整個平盧節度使的火器採購量,幾乎算是所有節度使中居上的,只不過,徐義看了看安祿山部的採購目錄,卻是以火藥彈為主。
“到底都還是想著如何應對神策軍呀!”
徐義感慨,事實也確實是這樣。都在想著讓各自的將士熟悉火器,讓戰馬熟悉爆炸。
至於象徵性採購一些火銃和火炮,徐義很清楚,這樣的數量,根本就無法發火火器的威力,更像是大家為了解而採買的,是試驗。
薛嵩和李光弼不止一次的向徐義建言,讓徐義奏報聖人。
徐義就說了一句:如果這正是聖人所期望見到的呢?
徐義知道,這絕對是聖人心底的想法。
制衡,是君王的常規手法,任何一人君王,都不可能任由一支隊伍無敵的。
這樣也好,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吧,總則,經過火器推廣這件事,讓徐義不再是整個朝堂的眾矢之的了。
關鍵是徐義這人特知趣,從來不參與朝堂上的爭鬥。
不管是太子一系,還是李林甫一班,徐義一律不予接觸,甚至連朝會,也跟一些老朽一樣,只帶著眼睛和耳朵。
自從崔穎介入了聖人和楊玉環的糾葛,聖人終於得償所願了······至於這是不是也是導致徐義不再被朝臣關注的原因,那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吧,自從聖人將楊玉環接進宮,徐義的日子就越發清閒了。
徐義一直牢記著,不經歷戰事的將士,不能稱之為合格的將士。所以,這一兩年來,徐義一直跟地方節度使溝通,哪怕是虧錢給火器也算,就為了能讓自己神策軍的將士能以教習的名義到邊疆歷練。
朔方、河東、隴右、劍南等等,甚至安西、安北等都護府,徐義都想方設法的往那裡派所謂的教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