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樣的狀況下,負擔首波攻擊的導彈、魚雷被髮射出去。機甲、戰機部隊也隨之行動。
之前介紹過,現代戰爭中,單位區域內所能承載的戰艦是有限的,在導彈等支援武器投入時更為明顯,它們在單位區域內造成的電磁遮蔽效應、高能反應更強烈。
首波攻擊的重點就在於此,戰機、機甲部隊的加速能力比不上導彈,但和重量更大更重視隱身而非動力的魚雷相比差距不大,能在較為恰當的時間切入戰鬥。
艦隊在機甲、戰機部隊的首次行動中還不會接戰,卻也不會閒著,大面積的導彈攻擊雖然會遮蔽掉大部分裝置的爆炸區偵查能力,卻給光學偵查裝置帶來極好的機會蒐集影象情報作為補充。
導彈、魚雷群經過加速,分批投入各方向蟲群集中區,蟲子們又一次開始表演它們隨人蟲戰爭進化出的攔截能力。
高密度的等離子束與電漿網攔截下,一個個光球在太空中出現,並在某些地區集中成片,很快電子裝置對爆炸區的反應就只剩下馬賽克,只有光學裝置反而因光源增加提高了探測精度。
以往的戰鬥中,導彈襲擊時間點大多會配合主炮進入遠火力點進行,蟲子這次被攻擊的距離有些意外,沒有立刻產生回應。
機甲與戰機在此情況下趁勢殺入前方左翼正在接近艦隊的蟲群聚集點,打響了戰鬥的第一槍。
也許用機甲叢集對付蟲子真不算餿主意。
短時間內幾乎被完全摧毀的聯絡體系讓蟲子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擊,而且糟糕的環境讓蟲群對付小物體的主要武器電漿難以維持形狀;機甲、戰機部隊這方,雖然要頂著近似粒子風暴的惡劣環境戰鬥,時不時就有機甲在未被攻擊的情況下失去響應,但早就商量好執行小隊行動、各自為戰,整體行動有序,短短的五分鐘接戰,機甲、戰機部隊與蟲群的戰損比居然達到了1:3。
轉眼間大量被消滅的蟲子有了破綻,之後隨著電磁遮蔽等支援效果的衰退,由隱身小艦隊發射的新一批導彈從弱火力區入場,進行第二波爆破並掩護戰機、機甲部隊脫離戰鬥。
短短的接觸非常成功,第二波爆破當量雖小,可蟲群的攔截體系無法維持,造成戰果幾乎和機甲、戰機部隊接戰的結果相當。
首次接戰戰機、機甲部隊的損失很快被統計出來,戰損量大約佔據總規模的12%,使徒戰機的戰損比只有該型別的4%。
如果機載護盾的存在提高的生存率只是勉強還行,再結合後一項統計資料就十分驚豔了:佔總數十分之一不到的使徒戰機消滅的蟲子,佔整個接戰戰果的三分之一,還涵蓋了幾乎八成巡邏艦級別大戰蟲的擊殺。
使徒戰機的熱銷是否會很快來臨得容後再議,現在還得先把蟲子們做掉。
這會兒蟲子的戰術已經很明確,就是藉助原居民星外的近大氣環境空氣分子增加,限制人類艦船的速度、規避能力,跟人類拼數量!
看起來也算個主意,或許它們已經知道反物質武器不會出現在常規艦隊中?
玩家叢集的秘密武器再次登場——曾在賽格伊斯擊破戰中立過大攻的電磁炮艦編隊。
賽格伊斯擊破戰中介紹過,電磁炮艦隻是摧星艦的輔助型別,對擁有大氣層的行星本身並不能造成非常強的傷害,但實彈金屬射流帶來的超長打擊距離,無法用高能武器持續攔截的特點,使其對付要塞與軌道站有著特殊天賦。
蟲群倒是沒有要塞,人類艦隊也沒指望直接用電磁炮艦幹掉蟲子,只是利用下電磁炮艦,進行古老的物理掃雷,若能幹掉一些大氣圈外的蟲子都是賺的。
事實證明預防戰區空雷是沒錯的,電磁炮艦持續幾分鐘的超遠距排雷過程中,在預期行動通道中直接觸爆的空雷就達到四千多顆,還有少量殉爆和一些被打死後脫離潛行的蟲子。
剩下的事情就是剛正面了。
就在接戰前十分鐘。
突然!
星空被咬掉一塊!
伴隨著漆黑消失的,還有三分之一顆居民星和右側部分靠近中的蟲群。
這一下把艦隊中很多人驚出身冷汗,湮滅反應最近點,距離艦隊右翼先鋒僅有八十萬公里,大半個艦隊都能感受到艦隊編隊被“無緣無故”的拉開了點。
託這艘一類偵查艦的福,接下來的作戰壓力瞬間緩解。整個K5範圍的蟲群沒有傷的多厲害,但駐守在原居民星附近的蟲群不止要面對人類艦隊,還要承擔背後行星解體的災難。
摧毀蟲群在K5的據點,已經板上釘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