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K11黃道面內外的反隱形工作,難度並非是指數變化,是直接從一級跳到MAX級。
搜尋無疾而終,人類倒沒全面放棄,在各艦隊回到黃道面後,聯軍艦隊的一支特殊行動艦隊又出去了,在隨機位置丟下衰變輻射源,如果蟲子不慎經過附近,戰區的星系掃描系統還是有很大機率捕捉到行動方向與速度的。
指揮部對此事的態度很明確,反正K11是個空星系,若是蟲子留在這兒,哪怕質量轉換率有100%,最終形成的蟲群規模也很有限,只要進行提前預警,不太可能對人類防禦體系形成前後夾擊。
帶隊回到黃道面的潘文,也獲得了各商業友人的情報反饋,根據情報看,這次漏網事件還是由於人類聯軍艦隊低估了蟲群的戰術素養。
回過頭放馬後炮,蟲群使用的戰術根本沒什麼稀奇的。
它們在最近一週的時間裡,幾乎是定時定量不定點的在各跳躍圈投送一批蟲子過來,今天規模看似沒有增加,但全都是大型單位,由於蟲群都是隱形的,交戰之前區分出大戰蟲和巨型蟲也需要大量的時間來分析資料,這樣一來指揮部的艦隊調動就緩了一步。
戰爭中,一步之差天差地別,第一波接戰艦隊遭到重創不說,最後還有三到五隻蟲子跑出包圍圈。
這次失利影響很大,聯軍艦隊終於決定收縮防禦圈,將部分防區完全交給帝國和聯邦的僱傭軍組織防守,並支付一定的費用。
這樣的變化讓包括潘文在內的很多人都產生不安,能感受到大戰越來越近的氣氛。
因為規模的原因,僱傭軍防守部分防區不會讓防守強度降低,反而會有所提高。但是蟲群是屬於魔王的部隊,小看魔王的結果一定比小看玩家更嚴重,一旦察覺到這種變化並且返回情報,魔王立刻就會知道帝國和聯邦不願意在這場看不到結果的戰爭中繼續擴大投入了。
帝國和聯邦不繼續擴大投入,K11的防守力量就產生了一個上限,防禦縱深成了可預測的,等K30蟲群真正威脅到K11時,防禦縱深會進一步縮水,能不能防禦所有的跳躍圈都成問題,更不用提面對全面進攻了。
另一邊的K30蟲群果然不負眾望,短短的一週時間完全穩住了局勢,利用大面積擴散的遊擊優勢將那邊的聯合艦隊拖垮了。
準確的講也不算是拖垮,而是那邊的聯合艦隊自主放棄了圍剿——連國家都被侵蝕乾淨了,還圍剿個啥,只好匆匆炸幾顆行星撤離到K41K42星際橋防線。
僅有的在規模上能對K30蟲群產生威脅的艦隊撤離,K30蟲群立刻囂張起來,在撤離訊息到達K11不到24小時,就傳來K29至K40全面淪陷的訊息。
人蟲大戰到此,蟲群在KT星團佔盡優勢,人類在KT星團被切割成兩個群體。
接下來K30蟲群如果向MR星團突破,還需要突破K21K23防線與K14到K16防線,不過K14是塵埃型星系,建立起有效防線的投入十分驚人,可以忽略,剩下的就看K12K23地區能不能聯合起來,在K21K23防線頂住後續攻勢了。
不過現在沒有人看好K21K23防線能守住,畢竟K11這裡的單一星系防線都幾次變成漏勺,K21K23星系想頂住簡直太難了,說不定剛打起來後院就起火。
直接放棄自然是不可能的,最新訊息顯示,帝國和聯邦的使節團正在與相關各國進行磋商,意圖讓此時還未受災的國家組織起超規模聯合艦隊。
可惜KT星團右翼星區的歷史恩怨糾葛和利益糾紛太嚴重,大大遲滯了磋商程序,哪怕有帝國和聯邦使節團組織從中斡旋,都不一定能搶到多少時間。
至於快速組建新的超規模聯合艦隊,趁著蟲群還沒建立起生產優勢,進去K30蟲群侵蝕區進行毀滅作戰,基本上就不用想了。
NPC們一直都是這樣,他們呈現著真實的社會形態,雖然是玩家們必須的後勤力量,但在有的時候NPC之間的互相利益糾纏會錯過重要作戰機,幾乎成了絆腳石般的存在。
這種情況下,玩家也沒辦法再忍耐,幾個公會帶著一波數量超過八百艘護衛艦的艦隊找上了潘文,要求快速去K30蟲群統治區執行洗地行動。
就潘文自己而言,是有點鬱悶的,K30蟲群明顯發育的不夠好,魔王若死的太快,他也撿不到什麼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