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的艦隊也在這幾個小時間確定了新目標,是一個輻射規模長時間處於平均水平以下的艦隊,接近到一定程度後黃金號與十一號偵察機配合進行過小範圍高頻掃描,毫不遲疑的撲了下去。
從位置上講,目標艦隊更容易借用小行星帶的許多天體做掩護,因此開戰的距離不能太遠。擁有超空間資訊綜合系統的艦隊終究和普通私人武裝有些區別,星系掃描的功能在某些任務裡比雷達靠譜,比如分析小行星帶某區域天體的運動軌跡,只要主機計算的過來基本不會有漏掉的,有這個前提,就可以先借道小行星帶其他位置,再規劃慣性機動航線接近目標,中間最多隻需極少量的動用輔助推進器修正軌跡。
戰鬥過程不再細數,這次並沒有指揮艦的存在,只是投降的效率沒有前面的高,不知是其中幾名艦長反應慢還是真的想做些反抗,總之結果是潘文的艦隊在這次行動中僅俘虜了兩艘護衛艦,旗艦外還有兩艘被打爆的。
兩艘護衛艦裡有一艘是重型艦,讓繳獲重型護衛艦數量上升到了三艘,但是很可惜,大概還是因為本地人的風險預期不高,這三艘重型護衛艦都是相當的古董,全都只有一門全尺寸炮,售價高不了。
完成這次戰鬥後,在評估了後續風險後,潘文心疼的放棄了繼續狩獵,艦隊前往冰障附近和海港號等會和。平均一天能繳獲一艘完整護衛艦的速度,在MR星團可是想都不敢想,放棄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放的下的,促使潘文作出決定的因素來自兩個方面。
其一:燃料真的不夠更多的護衛艦回去了,艦隊本身作戰要消耗,星系掃描大範圍使用時同樣需要,艦隊留在K29燃料總量就一直在下降,新繳獲的兩艘船和解體戰利品中打掃出來的燃料儲備僅夠三次跳躍,哪怕一艘船都不增加,艦隊仍然需要在MR243進行少量補給才能回到MR251。
其二:戰術環境變差。隨著之前觀測到的原巴羅帝國首都星周邊主戰場戰鬥爆發,明顯三方會加速完成K29爭奪戰,能夠渾水摸魚的時間已經很少,如果再甄選十幾二十個小時,屆時繼續留下來的艦隊比剛剛打掉的肯定還要強不少,會導致俘虜動作完成難度很高。舉個例子,如果旗艦被幹掉後,對方艦隊剩下的護衛艦仍然超過六艘,就算他們不考慮自身實力直接投降,潘文也不敢即刻停火,因為六艘護衛艦如果全配備的中子武器,一次零誤差齊射,能將重錘號少校一二等卡姆X一次打廢,若第一時間沒接受投降,背水一戰的傢伙絕不會再投降了。
艦隊完成匯合,由於新策略才開始就因為各種原因放棄了繼續狩獵,艦隊的高階駕駛員、具備中型艦操作能力的陸戰隊成員還能擠出一點。各艦湊吧湊吧,連同教官組、三天臨時教學裡成績較好的一起編成了六個航行組,繼續在冰障附近等了一天讓航行組適應或加緊學習,才召回觀測艦啟程離開K29。
原本最關心的K30蟲群因潘文腦子秀逗毫無結果,倒是發了筆意外之財。
觀測艦作為MCosX推進器的試驗艦,多少也蒐集到一些資料,穩定性、推力、效費比都強於傳統等離子推進器。
潘文在意的是這玩意推力開大以後,艦體外會出現非常顯著的磁效應,就一艘觀測艦,在面向主艦隊回航時,距離還有一百二十萬公里就被被動雷達捕捉到了!奇葩的是被動雷達第一時間把這貨當成了顆巨型彗星!當然這個誤會很快被排除,只需要少量計算就知道同規模磁效應的彗星應該多遠就能觀測到,既然物理成像系統顯示不出,必須是別的東西。
等離子推進器有粒子波輻射效應,但由於隱身設計的關係,直線航行時,正面觀察點要在一百萬公里外以被動模式發現是比較困難的,側面觀測點才能將發現距離延伸到一百二十萬左右。MCosX表現出磁效應是正常的,然而規模比預期的實在是大了些,透過降低推力能讓情況好轉,然而那樣就沒有推力優勢了,類似潘文這種習慣潛伏接近的艦隊,電子靜默只是其一,沒有足夠的推力,在某些情況下就會給目標留出更多的時間預警。
發現問題,就要進一步測試,在能量棒和駕駛員都略顯不足的情況下,潘文仍然在艦隊離開K29,在某小國借道時放出觀測艦隨艦隊一起進行超空間跳躍。不跳不知道一跳嚇一跳,潘文艦隊的跳躍歷來都是提前計算好各艦啟動跳躍瞬間時間點和位置,以達到落點儘可能一致,但搭載了MCosX的偵測艦仍然是一下蹦出去距離旗艦兩百多萬公里!
隨後對觀測艦的全面檢查顯示,有約千分之三的零部件出現微量磁化現象,這玩意在太空戰艦裡是挺危險的,磁化現象強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將零部件給換掉,有的裝置被磁化就根本不能用了,比如雷達的某些關鍵零件。
反正MCosX還得再弄弄,這一時半會的只能民用,最多用於防守部隊,比如D21的駐紮部隊,哪天把這些問題最佳化好了再將其列入選單吧。
艦隊到達MR243,將主炮、裝甲等零碎戰利品處理掉,並補充了一千星幣的燃料,總算將八艘俘虜護衛艦送到了D21,散碎事情都沒來得及處理,黃金號就帶著海港號和少量其他船的船員再次離港,趕往新的凱撒級重型巡星艦的交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