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長,這個辦法救不了您的合作者。”戰術組有職責為艦長的偏差決定作提示,組長在討論策略前先出聲了。
潘文的習慣是在作戰前提前告知船員們作戰物件是什麼人,戰術組則會得到比一般船員更詳細的資料,能讓她們在有需要時快速做出判斷。
“我知道,你們先做策劃,這次如果能緩下來,E7不能留。”潘文覺得隊友們可能還是會糾結成本或是妄圖留下E7做第二個開發區之類的,所以乾脆自己來做。
小行星轟炸要達到他的要求並不是隨便在路上撿顆石頭就行了,對小行星的大小、主體元素構成、結構強度甚至外觀形狀都有要求,計劃面臨的第一難題,是如何較快的將一顆1e13(1加13個零)以上噸位的傢伙推出軌道。達到這種噸位,就算黃金號能改造成強度足以支撐直接牽引的程度,推力全開也僅能賦予不到2毫米每秒平方的加速度,一年下來才有幾十公里每秒的速度,要跨越小行星帶到海默星的近千萬公里的距離還不知道要多久。
在行星改造中有時候也需要利用小行星轟炸去改變星球表面和大氣環境,常用方式是用引力牽引,既在目標小行星前方放一顆幾十上百萬噸帶有動力的引導物,利用引力互相作用緩緩改變衛星軌道,期間要避免引導體的推進粒子打擊在小行星上。引力牽引的成本超低,一塊核燃料電池,一個推進組,在小行星帶現場找顆夠小夠結實的小行星就能牽引大傢伙,需要的只是時間,按十年百年計算的時間。
潘文既然提出讓戰術組做計劃,自然不能用太長時間,必須儘快生效才行,引力牽引是直接排除的。
經過一會兒討論,戰術組組長給出了個初步計劃:“我們可以用包括牽引、熱輻射配合一些小撞擊的複合方式來驅動小行星,目標必須到現場勘查後才能選擇,應該能在三個月內完成撞擊。”
三個月,算非常快的,可是算起來自E7出現異狀,到現在鬧成這樣似乎也才三個月,再等三個月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變化。
“加快進度需要什麼?”
“更多的推力,保持主炮數量。”戰術組的一名組員截胡她們的組長,為潘文做普及,“我們需要帶上用於給小行星加速和改變航向的石頭做牽引頭,熱輻射動力需要把小行星的一部分轉為液態,並維持液態部分的形狀,工程機械沒有足夠的功率去做。”
聽起來有點麻煩,但是隻要能把隊友救出來,想必也會有幾個人支援炸掉E7的決定,不支援錢,把自己留在軌道艦隊的船隊暫調回來總沒問題吧,當然前提得是船隊還健全。
轟炸的事暫時讓戰術組從之前掃描的星圖裡選定一些勘查候選的小行星,艦隊還是把眼前的事兒解決了先。
靠近到海默星約兩百萬公里開始減速時,潘文和卡瑞達聯絡上了。
“你有黑眼圈了啊。”他說話完全不討好人,直接就揭傷疤。
卡瑞達的臉部投影眼睛裡有明顯的血絲,聽到他的話,下意識的用手指輕觸下眼瞼,給他個苦笑:
“蟲子的數量控制住了,我們的艦隊損失也很大,剛剛是第十二艘了。”
“只是控制住了?”之前送回去的資料部分,E7大氣層外戰蟲的部分減少速度就有每小時近1%,來來回回耽誤了百小時以上,竟然只是控制住了!
“嗯,幾十個小時前,戰蟲的生產速度翻倍了,不知道之後會不會繼續增加。”
喪心病狂的玩意。
“你們怎麼扛下來的?”
“它們趁我們疲勞的時候發動了一次大規模攻擊,我們啟動彈幕頂過去後它們的攻擊規模有所收斂。”
原來如此,潘文點點頭。從前次的試探結果看,蟲子首領或者是指揮群肯定是有高智商的,智商一高,不可能以單一戰術玩到底,中間必然要鬧些么蛾子出來。但還好蟲子們的兵種在進攻人類艦隊時還是弱了點,電磁近防彈幕的確能算是電漿武器的剋星,資料中菲奧蓮帶隊回撤時也用電磁近防炮削弱過蟲子的攻擊力度,卻沒弄出彈幕形式。
背靠D21大氣層的軌道艦隊防守面只能算半球狀,幾十艘護衛艦放實彈彈幕的密度可想而知,已經真正能稱得上鐵幕(鋁幕?),電漿這種自動引導的東西打錯目標幾乎是必然的,蟲子們無法透過單純增加蟲子數量把艦隊給堆死。
“需要我怎麼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