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焰所言,正是明宗皇帝最憂心之處。
相比於在朝為官、浸淫朝堂多年的官吏來說,像黎焰、章煦這樣常在百姓之中、與三教九流多打交道的讀書人,最能深切體會“貪”、“腐”對於社稷、對於黎民的毒害。
要不然,那些為能一朝入仕而寒窗十年苦讀的莘莘學子,就不會立下“他日我若為官,必定兩袖清風、為民請命”的高潔志向了。
可惜,朝廷是個大染缸,權利、地位、財富……種種誘惑太多,曾經的高潔志向蒙了塵,讓多數人漸漸成為他們當年所不恥的人。
於是,前赴後繼,致使貪官汙吏如燒不盡之野草,稍有春風雨露,便會抓住一切機會瘋長,永遠斬殺不盡,懲治不完。
但同樣,深諳帝王權術的明宗皇帝,更懂得“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
在林若和黎焰還未來之前,太子親自帶著章煦來到御書房,嚮明宗皇帝闡述了上虞水患治理以及災民安置之事。
上虞地處江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稻米可以一年兩熟。因為水壩決堤,三月裡種下的秧苗全部毀於一旦。
水壩雖然決堤,好在沒有引起海水倒灌,將田裡的河水疏導引流之後,大部分的良田都沒有因此成為難以再種稻米的鹽鹼地,實在是不幸中的大幸!
在章煦和一眾學子的帶領和指導下,一眾農人聽勸,將原本在八月初才種的第二季水稻,提前到了六月末種植。在十月收成之後,又試著種了些耐寒的冬小麥,趕在今年春種下田之前又豐收了一筆,總算從天災和缺糧中緩了回來——當然,這些糧種,都是章煦帶著書院的學子們出面,承諾以秋後收成來抵,懇請江南的富商傾囊相助的。
傾力的頭一位,自然是金陵王家。許是因為太子親自出面,許是因為與林家交好的緣故,王郗表現得極為大方,無償給予了太子和章煦所求的大半糧種。餘下的,由江南其餘幾戶富商和當地官府拼拼湊湊,終於湊齊。
秋收的糧食,與豐年無法相比,但終究只比平年少了一兩成,能讓跟著章煦的農人們勉強度日;再加上冬小麥的收成補給,終是還上了所欠的糧種錢,包括王家無償提供的糧種,農人知恩,也償還了大半,這樣的結果,實在讓人倍感意料之外!
由此來看,章煦的功勞,不可謂不大!
太子的這一場翻身仗,贏得實在漂亮!
但,還有更令明宗皇帝沒有想到的是,太子此次前來邀功之時,雖然對章煦實施得卓有成效的“青苗法”讚譽有加,卻也破天荒地沒有提出讓朝廷大力推行,反而條分縷析地指出了若由朝廷出面、舉國推行“青苗法”的弊端。
太子不再好大喜功,反而能從大局著眼,明辨利弊,實在讓他欣慰!
相比之下,一直等著揪太子小辮子的燁王,便落了下乘——汲汲於勾心鬥角,終究是格局小了一些。
明宗皇帝對太子的表現可以說是非常滿意的。
然而,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太子終究還是沒能沉得住氣,沒有按照事先和章煦商量好的那樣,讓皇上主動想到林家,再決定讓林家來擔綱“青苗法”的最大債主。
明宗皇帝露出的欣慰和讚賞,讓太子心感飄飄然,脫口而出,舉薦了林家。
在太子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得意忘形的時候,章煦心裡喊了聲“糟糕”,避開明宗皇帝的視線,偷偷拽了拽太子的後腰上的衣角。
可惜,話已出口,想要收回,已然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