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對軌道子的躍遷能量分佈傳遞,可以更好地剝離出電子的物質運動效果,從而構建出電子在標準模型中的全新定位。
杜恪眯著眼睛,一邊聽諾獎得主的發言,一邊修改3D效果圖。
同時心裡面是非常贊同這位諾獎得主的認知,因為對方已經涉及到物質運動這個範疇,按照杜恪自己的真空波理論闡釋,電子當然是真空波的運動導致。波粒二象性本身就是物質層與能量層的交叉集合,物質與能量就像是一張細密的網,不斷的交叉再分裂再交叉。
當交叉時,表現為粒子,當分裂時,表現為波。
粒子與波又再度干涉,最終結合成一個標準的粒子模型,但是具體細分開來,這種干涉又是可以一層一層剝離開,從而形成更細緻的分化。
比如電子,剝離了干涉之後,就形成了自旋子、空穴子和軌道子。
故此。
杜恪認為,這位諾獎得主的發言,就很適合寫進自己即將書寫的《真空波》這一劃時代的物理神作之中。
這樣一想,他的嘴角便不自覺的翹起一點點弧線,心中頗有一種“天才英才入吾彀中”的豪邁,如今的物理學,可是他杜恪當家做主的時代。
……
一連八天時間,全球物理精英,都在智慧空城上不斷研討。
有時候氣氛熱烈的大家恨不得能載歌載舞,有時候氣氛惡劣的大家恨不得拔槍互射,有時候又枯燥令人昏昏欲睡。但不管怎樣,來自世界各地的兩百多名物理精英,最終在杜恪的帶領下,完成了對標準模型的修訂。當一個相對完美的3D效果地圖修改後,迅速對外發布。
《未來》、Nature、Science等頂級學術期刊,同時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了這一偉大成果。
並將這一版標準模型,稱之為杜版標準。
而討論了八天的物理學精英們,最終在不知道何人的倡議下,在智慧空城的觀星臺長廊上,挨排排坐集體合影留戀。毫無疑問,杜恪居中C位坐著,十五位諾獎得主分列左右陪坐,其他級別的學者依次排列,只能站著沒有座位。
咔嚓!
照片拍出,迅速佔領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
小編紛紛把這張拍攝於2029年11月15日至23日,在華夏智慧空城召開的國際物理學會議上,二十一世紀物理學家們的合影照片,與1927年10月24日至29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第五次索維爾會議上,物理學家們的一張黑白合影相比較。這是兩個時代,跨度一百年的比較。
老照片上,愛因斯坦、波爾、薛定諤、泡利、海森堡、狄拉克、居里夫人、普朗克、洛倫茲、德布羅意……二十九位科學家,群星璀璨。
新照片上,兩百多名科學家,唯有杜恪一枝獨秀!
————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