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到了新一年的開學季。
作為夏科大輔助醫學院的院長,杜恪在學院的新生典禮上,頗為煽情的作了一番演講,主題就是探索太空探索未來,鼓勵同學們學好課本知識,爭取能為未來太空時代做一份貢獻。
年輕人都好這一口,被杜恪這麼一番鼓動,恨不得現在就飛上天打雜。
何況還是偶像杜恪說的。
這麼多年過去,杜恪已經毫無疑問是華夏乃至其它國家很多年輕人的偶像,唯一身處科學圈子,卻能與明星PK一番的優質偶像。
離開新生典禮之後,杜恪在實驗室裡轉了一圈,慰問慰問做實驗的研究人員,隨後便離開了輔助醫學院。他去了電子流實驗室,這是他的第一個實驗室,很多點子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剛到實驗室,已經順利博士畢業的李娟,立刻給他拿來兩本期刊:“老闆,你這兩天沒去編輯部,刊印好的創刊號已經印刷好了。”
兩本雜誌,就是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籌備,終於要發行的《未來》與《生命》期刊。
現在很多期刊已經不再線下印刷了,直接透過網站發表論文,但是杜恪覺得還是得少量印刷一些,送給論文作者幾本,讓作者好拿出去給朋友們品鑑一二。印刷也花不了幾個錢,編輯部的財政都是由國院親自審批撥付,經費用不完。不過也就給作者幾本而已,想要更多可以加錢印刷。
“我看看。”杜恪接過《未來》雜誌。
雜誌大概有16開大小,印刷相當精美,全部都是彩色圖文。
標題兩個“未來”毛筆大字,是領導親自題詞;創刊號的封面配圖,是一輛月球車行駛在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配圖的上面還有幾行文字,分別是“探月六期工程綜述”、“氦三基地構想”、“月球時代來臨”——本期創刊號,杜恪親自邀請了航天院的專家,做了半期的探月工程匯總。
華夏的月球計劃已經完成了五期,積累了大量的關於月球的資料,以往只能往國外期刊上發表,這一次杜恪直接截胡,重量級的論文都發表在《未來》上面,一共有六篇論文。
而他自己的論文,《量子時空通道的模型分析》,只是夾雜在其它論文之間,並未重點突出。
“印刷的不錯,以後就保持住這個質量。”杜恪說道。
李娟連連點頭:“明白。”
她也加入了編輯部,當然以她的資歷當不了編輯,只是在裡面負責後勤,比如寄送雜誌給論文作者,就跟她在電子流實驗室的工作一樣。編輯部的雜務方面,杜恪不介意塞點熟人進去,比如陶勳、李娟等,但是正式編輯,以及普通編審委員會成員,都要嚴格招聘、挑選。
隨後,杜恪又翻開了《生命》期刊。
同樣是領導題詞,封面配圖則是一團蛋白質,論文是施院士親自操刀的一篇足以發表Nature或者Cell的頂級論文。雖然與杜恪有過一段不愉快,輔助醫學院也沒有給施院士留位置,但是事關《生命》創刊,作為國內生物領域的大犇,施院士還是很給面子。
包括施院士的徒弟顏院士,都在創刊號上發表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