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時空通道?”
嚴嗣同看著杜恪的新論文,摩挲著自己的下巴,認真的閱讀起來,論文並不長也就六千字左右,然而內容卻著實吸引人。說起來量子時空通道這個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來,只是大部分人都是從量子力學的糾纏效應上來闡述。唯獨這一次,杜恪竟然為量子時空通道建模了。
模型與理論推測,是簡然不同的兩個階段。
“是這樣麼?”嚴嗣同一邊看論文,一邊在腦海中進行驗證,因為這篇論文並沒有準確的資料,大部分都是杜恪基於自己觀察之上的推導,所以很容易看得懂,並進行帶入,“似乎沒有疏漏的地方,如果真的是這樣的模型結構,從道理上來說,是可以講得通的。”
匆匆看完一遍論文後,嚴嗣同又開始看第二遍,越看越覺得這一篇論文所描述的量子時空通道,模型相當的經典,有一種撥雲見日的醍醐灌頂之感。
所以他是把論文翻來覆去的看,邊看邊做筆記,自己去比較,然後體會其中的奧秘。
這一折騰就花費了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
直到中午時候助手喊他去吃飯,他才把腦袋從論文上挪開,一雙眼睛瞪得老大:“杜總編來了沒有?”實在有太多的疑惑不解與感想需要傾吐。
“還沒有呢,嚴編。”
“杜總編來了立刻通知我!”
“好的。”
嚴嗣同本來想要直接打電話給杜恪的,但是一想到電話接通的肯定是助理,而且,電話裡也講不清楚,乾脆等杜恪親自趕來《未來》編輯部再說。
與此同時。
在隔壁的《生命》編輯部,幾位負責審稿的編輯,也拿到了杜恪的另一篇論文,並開始稽核起來。按照杜恪的要求,編輯同樣可以投稿,並且交給其他編輯負責初審,所以即便是杜恪的論文,一樣需要走這套流程。
“四鏈結構的DNA模型?”編輯看完之後,覺得有點意思,但是具體有意思在哪裡? 他也說不清楚? 但是考慮到這是杜恪論文,便直接透過。
幾名編輯基本都是這個態度? 雖說要嚴格審稿? 但是有些事情沒法說清楚。
杜恪的論文,即便是再自以為是的編輯? 也不敢輕易斃掉。哪怕寫得亂七八糟,編輯們也只會認為是自己才疏學淺? 看不懂寫得什麼。
就這樣? 這篇論文順利進入計算機庫,然後從普通編審委員會中抽取合適的審稿人,向對方傳送了過去。
到了這一階段,論文就成為不署名的存在? 需要檢驗論文質量而不是論文名氣了。不過至少有一點? 依然是避不過去的,那就是編輯在投送同行審議時,選擇了加急。加急就意味著這篇論文要麼質量很高,要麼就是名氣極大,基本上遇到這樣的加急論文? 審稿人都是要認真審稿的。
與《未來》期刊的普通編審委員會大多不是院士不同,《生命》期刊因為輔助醫學院的存在? 有一個龐大的院士審稿人團隊。
好幾位研究DNA領域的院士,迅速收到了這篇《關於四條鏈結構的DNA猜想與外星碳基生命推演》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