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恪博士,我來自《北羅時報》,您是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並且兩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很多年輕人的偶像。您有想過自己的研究內容會再次得獎嗎,如果可以,你會給現在的年輕科學家一些什麼建議,讓他們在物理學、醫學或者任何方面有更多的突破?”
“當我開始做杜恪晶陣這個專案的時候,我並沒有想過它是否能夠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我自己是源於熱愛才進入科學研究這個領域。所以我對年輕科學家的建議,就是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專案,為了尋找真理而投身其中,你會感受到無盡的樂趣,而不是成為科研的奴隸。”
頓了頓,杜恪繼續說道:“當然,獎項和榮譽是迷人的,我們不應該羞於說出對它的追求,但那絕不能成為你投身科研的一部分,你進入科研必須是因為你喜歡科研本身……我就是這樣的。”
杜恪的回答,獲得了記者們的掌聲。
連他自己都覺得自己真的這麼偉大,因為熱愛才始終留在科研界,但仔細一想,貌似當初搞科研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出一點成績,然後申請專利發家致富。
久而久之……
總之這不妨礙他將自己當初的動力美化一番,然後以雞湯的形式灌輸給現在的年輕科學家,總是要對年輕人鼓勵一番,才能有更多人投身科研麼。
就這樣,記者連線提問了足足一個小時,杜恪也耐心的回答了一個小時的問題。
最後結束連線。
而關於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訊息,世界震動,二十七歲年紀便兩度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杜恪,受到了全世界的注目禮。甚至各國的領導人,都對他發來了祝賀,可見他已經脫離了普通科學家的範疇,晉升為整個人類的偉大科學家,格局更大了。
“物理學界最閃亮的巨星,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杜恪。”——路邊社。
“華夏殿堂級科學家,無可置疑物理學之神,世界為之折服!”——《朝日新聞》。
“據考證,2023年度、2025年度雙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杜恪,母上祖籍可能是棒子。”——棒子某媒體。
“米利堅國家科學院院長,認為杜恪獲獎實至名歸,表示衷心祝賀。”——《扭腰時報》。
“熱烈祝賀我國傑出科學家杜恪,再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舊華社。
“震驚世界,華夏物理學魁鬥杜恪再或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物理學家!”——頭條新聞。
“電漿炮之父為何能再度獲得諾貝爾獎?”——CNN難得一見,標題可能有問題,但內容竟然是盛讚杜恪的科研成果杜恪晶陣對全人類的提升。
“杜恪晶陣!超導!祝賀我的朋友!!!!!!”——米利堅前大統領,在推特上留下一連串的感嘆號。
新聞鋪天蓋地,只是已經很難影響到杜恪,級別上升後,普通媒體已經沒有途徑來採訪杜恪了。不過央視新聞組,還是找到機會,在廬州市獲得了半個小時的採訪時間。
內容無數贅述,基本就是客套的官話,用於在《新聞聯播》上播放。
官腔早就嫻熟無比的杜恪,對這種採訪信手拈來,回答的滴水不漏,就像是混了幾十年的官場。所以這一天下來,關於諾獎物理學獎的熱度,基本到此為止。
晚上時候。
躺在床上微微喘氣,耳邊聽到的是水靜用崇拜的口吻說道:“老公,你太厲害了!”
於是杜恪嘴角微微勾起,得意之情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