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兩個人這麼做沒問題,但如果整個社會都是這樣,那麼從全域性來看,在社會科技不變的前提下,這個群體就損失了三分之二的生產力。
有人要說了,你說的這種現象不可能存在。因為人活著不光是吃飯,還要住房子。他三十五歲只能積攢到後半輩子的生活費,但是沒有解決住房子的問題。還有,按照咱們漢人的觀念,要多多給後輩留東西,所以不可能幹到三十五歲就退休。
這個表面上看起來有道理的觀點,實際上沒有看到更加深入的地方。這個帳是這麼算的: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情況下,你工作二十年,就能積攢到這輩子的生活費,然後再工作十年,就蓋了一座房子,於是你還是工作到四十五歲就可以退休。而你的兒子就不需要考慮房子的問題,他就能三十五歲退休了。
於是有人說了:那我就把房價提到天上去,讓你和你幾代人一輩子加起來的收入都只能買個房子。
這又是比較蠻橫的說法了。如果房子的價值真的高到這個程度,那麼絕大多數百姓就會壓根不考慮買房子的問題,我在鄉下自己蓋行不行?
如果繼續不講理,把所有建築材料全部提高,管你是買房還是建房都要花極高的成本,看你怎麼辦?這個想法就更荒謬了。
建築材料,無非就是木材石頭,你能高到哪裡去?比如木材,你提高了價格,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家居建材,而是社會所有行業。這不還是通貨膨脹了嗎?再說了,你實在太高,我自己去採石砍樹行不行?
你繼續蠻橫,不讓百姓自己採石砍樹,那我用個茅草搭窩棚總可以了吧?
這麼一來,從整體上來看,不僅直接扼制了建築業的發展,更是因此波及到所有行業。
於是就有壞到極點的人想到最終蠻橫做法:處以重稅。
不管你是買房還是建房,我不控制房產相關的價格,就是要你交很重的賦稅。你買個房子要一百兩銀子,我就要收一百兩銀子的稅。如果還不行,那就收兩百兩!
狠是真狠,壞也是真壞,但這其實沒能解決問題。因為這種做法,遺忘了社會管理的最基本核心:社會穩定性。
試想,一個大多數人都沒地方住的社會,可能穩定嗎?社會不穩定,受到最大威脅的,難道不是執政者嗎?
再退一萬萬步說,即便所有的人都不反抗,就接受了你的設定,但社會發展的積極性還有多少?
當人們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買到房子的時候,那我就不買了,我躺平,只要錢夠吃就行了。
因此,試圖用房價或者其它生活必需品來絕對控制,根本行不通。
關於留東西給子孫的觀點,在絕對不出現通貨膨脹的前提下,最終又會回到“全員躺平”的狀態。僅僅以人均工作到四十五歲計算,我爺爺工作到四十五,房子有了。我爹工作到四十五,就留下了十年的生活費,我還需要工作那麼久嗎?
按照有人說要拼命做事多留給子孫東西的觀點,如果我爺爺不是工作到四十五而是六十五的話,那我爹就可以一天都不用做事就能吃一輩子。假如我爹也工作一輩子,那我不用做事就是生活的話,這輩子都用不完,還能留給我兒子。
事實上,中原王朝早就出現了以銅和錫作為基本層貨幣的做法。現在大儀朝的銅錢就是這樣的。
問題是,不管你設計多少個層級的貨幣,始終都存在“價值上限”和“價值下限”的情況。這一點,和你所設計的貨幣兌換比率無關。無論你一兩黃金兌換多少銀幣,多少銀幣對應多少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