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貴金屬作為貨幣,只是商業的載體。如果價值遠高於實際物品,從宏觀層面上來看,就是別人用“不能吃不能喝”的東西,換到了你的實際物品。
又有人說了,那不讓其他地方的人用金銀來買咱們的東西。這種簡單粗暴的說法完全不值得花很多時間去辯駁,簡單一句話:這種做法直接扼殺商業發展。
隨著商業的發展,社會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的貨幣進行流通。因為本地金屬產量不足,就會出現以大宗商品為代表的很多商品無法交易的現象。貨幣不能滿足社會消費需求,從而限制商業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談什麼“不讓其他地方的金屬進來”是自己綁住自己的手腳。
於是就又有人說了:那既然金屬貨幣高於實際物品了不行,咱們就降低它的價值,讓它比商品便宜,不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嗎?
只要稍微動一下腦子,就知道這種想法比前面那個提法更差勁。貴金屬除了作為貨幣流通外,天生就具備收藏和保值價值。如果比實際物品價格低很多,那麼人們就會用實物換到貴金屬存放起來。這麼一來,世面上所能流通的貨幣越來越少。物以稀為貴,自然就會漲價起來。而這麼一漲價就又會帶來一個後果:因為價格漲了,人們會更加狂熱的收藏。越收藏越漲價,越漲價越收藏,從而形成一個惡性迴圈,最終貴金屬價格又會高起來。
除此之外,在這個過程中同樣會受到外部的經濟侵擾。在你初始價格低的時候,外來商人會以實物換回金幣。相當於把他們的實物高價賣給了你,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
這時就有比較聰明的人想出了一個辦法:行政干預。
簡單點說,就是將“金屬”和“貨幣”兩種屬性分開。具體做法就是統一幣制,市場上只允許官方鑄造的銀幣流通。
這是目前為止最為合理的做法,不管大儀朝還是現在的五星市都是這麼處理的。
不過,這個做法雖然解決了錢幣的穩定性和流通性,卻還是沒法從根本上解決流通量的問題。
於是就又有人問了:既然貴金屬有這些侷限,為什麼不用普通金屬來替代呢?這樣就不用擔心貨幣不足的問題了呀?
可是,這還是無法解決“貨幣與實物比值”的問題。這和你是以黃金還是黃銅無關。不管用哪一種,最終都會遇到貨幣和實物之間因為比值不同產生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在於,隨著商業的不斷發展,貨幣總會不斷的增發。
有人說了,為什麼要增發?這不就是通貨膨脹嗎?明知道會出現最可怕的通貨膨脹,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我就不增發,堅決不增發貨幣,讓物價一直穩定。
首先,這是一種很極端的思想。通常來說,凡是“極端”的思想和行為,都不會產生最好的結果。其次,這種蠻橫的做法,根本就不懂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第三,這種做法壓根沒考慮到總體經濟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發展的。
按照這種做法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答案是:經濟固話帶來的社會階層固話。
如果完全不出現通貨膨脹,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人們賺取到一定數值的錢之後,就會固步自封。
這裡說的“人們”,以富豪為代表。比如說一個人突然爆發,賺到了很大一筆資產,他和子孫們就可以不再進行任何商業活動,靠著這些錢生活很久很久,不再從事任何生產活動。
不僅僅是對富豪,甚至普通人家也會如此。舉例說明。
一個人一個月能賺三兩銀子,用在生活費上是一兩銀子,那麼也就可以存二兩銀子。按照這個來計算,相當於工作一年就能賺到三年的生活費。以十五歲成年開始做事,預計壽命是七十五歲來計算,那就是需要生活費六十年。也就是說,我工作到三十五歲就可以什麼都不用幹了,反正積蓄足夠我活一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