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豐對歷史興趣不大,之所以專門留意秦始皇的筆跡,是因為和他的追求有關。
因為尋求得道成仙,所以他把所有相關的傳說都進行了最細緻的調查。
這個調查的結果非常讓人失望。
那些傳得很盛的這個那個成仙的事情,真正去細緻的查的話,發現都是一些模稜兩可的事。傳說中言之鑿鑿的時間地點人物,真正去調查的話,事實與傳言相差甚遠。
找了很多年,也沒能從任何一個成功的先例傳聞中找到真正能去修行的法子。
這個時候,一個失敗的案例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就是秦始皇求仙。
關於秦始皇求仙這事,稍作調查之後他心裡就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疑問。
在記載中,秦始皇到了晚年,沉迷於追求長生不老。關於這一點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的,因為大多史料都能相互印證。
李淳豐的疑問在於相關描述。在絕大多數史料中,秦始皇要麼就是年老變得昏庸,要麼就是過於迷信,因此被各種方士騙得團團轉。最出名的例子,是徐福帶著三千童男童女渡海東去。
但在李淳豐看來,這件事中間有很多疑點。
始皇帝駕崩時年不過半百,正是年壯鼎盛之時。即便身患疾病,也不會影響到思維。“老邁糊塗”之說顯然站不住腳,那就是說更大的可能是“過於迷信”了。但這種說法,也存在著硬傷。
從常理來講,秦始皇作為千古第一帝,其睿智不必懷疑。縱觀其一生,可謂殺戮決斷。雖負“殘暴”之名,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任何時候都非常的冷靜客觀。無論是親政後朝中事務的處理,還是併吞六國的決斷,以及後來對其母親、呂不韋、嫪毐等人和事的處理,這個人冷靜得令人感到可怕。
尋神仙問長生自古以來就純屬縹緲之事,秦始皇不可能不知道。以他冷靜的性格,也不可能這麼容易輕信。
再說到被方士騙之事,要知道即便是他最信任方士的同時,殺的方士數量也不少。也就是說,即便在秦始皇最“迷信”的時候,也都能揪出“騙子”——至少是部分。
換句話說,想要騙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不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反還非常困難。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啊,最多隻能說明能騙到他的,是比較高明的騙子罷了。比如說那個徐福,就是一個高明的騙子。
李淳豐仔細的研究了一番,很多事情真的不像表面上那麼簡單。
就拿徐福來說。
徐福,字君房,琅琊郡人。其人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甚高。
再看看他的氏族和詳細家庭出身。
徐氏,子爵,嬴姓,皋陶之後也。皋陶生伯益,伯益傳禹有功,封其子若木徐,在徐城縣三十里,泗州臨淮有徐城(今安徽泗縣北),自若木至偃王誕三十二世,為周所滅。周又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孫章禹(羽)魯召公30年,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又其族出於嬴氏十四姓之一也。
徐偃王二十六裔孫徐仲,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徐長,小的叫徐延。
徐長生了個兒子,叫徐猛。
徐猛生了兩個兒子,徐諮和徐福。
由此可見,徐福是如假包換的貴族子弟。
試想一個家裡有錢,本人在本地又有名望的貴家子弟,怎麼會有事沒事去忽悠暴虐的秦始皇玩呢?又不是沒有資源,如果有心仕途又或者為了錢財的話,完全可以透過正當的渠道去獲取。很難想象這樣一個人冒著整個家族被砍頭的風險,去做這麼一件事情。
經過更加細緻的調查之後,李淳豐發現了一個更讓自己想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