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鸞回答了起來。
聖上那句話有三層含義,其實也是無奈下的選擇。
第一層含義是出於實際考慮。草原蠻族體型魁梧、性格彪悍,之所以人口稀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糧食。
現在於奇正正在建設城市,一旦有了充足的糧食,人口就會得到迅速的增長。人口增長後,一方面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就有了足夠多的兵源,將會對大儀朝產生巨大的威脅。
第二層含義是出於自身的面子。
聖上被譽為“當世兵法第一大家”,前半生征戰天下鮮有敗績。現在於奇正這裡打還是不打是個很大的問題。事實上聖上心裡也知道於奇正沒有反心,至少現在沒有。但是作為一個開疆擴土的帝王,不能允許哪怕的潛在的威脅。
可這裡就又有個問題了。且不說現在找不到去打於奇正的理由,即便指鹿為馬胡亂安個罪名率軍去攻打,能不能打贏也是件很難說的事。別說其他的將領了,就算是陛下御駕親征,也未必就一定能贏。
從道理上來講,既然不打,沒有不開關的理由。
可如果開關,就會背上“求和”的嫌疑,這是聖上面子上怎麼都說不過去的事。
所以,聖上只能下這麼一道詔書,表明在和市區的通關中,大儀朝還是佔據主動權的。
一來,咱們沒有給他們最需要的糧食。二來,這象徵著咱們什麼時候想封關還是能封關的。
至於第三層含義嘛,就完全是為了太子殿下您了。
聖上百年之後,開關放糧的決定權在您。
您不同意,於奇正也沒什麼好責怪您的;您同意,那麼他就要顧念您的這筆交情,不會輕易反目成仇。
秦曉鸞說完之後,李經長嘆一聲。
若不是女兒身,這可真是國家棟梁啊。
秦曉鸞見狀,於是安慰了一句:“太子殿下無須想太多。好皇帝不止一種。漢武帝開疆擴土武功無雙,難道漢文帝、漢景帝就不是好皇帝嗎?”
李經聽聞,當即作揖道:“謝曉……才人指點。”
看著李經離去的背影,秦曉鸞的眼睛眯了起來。她知道,今天的這番對話對李經、對她自己,將來會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