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意思是說,”告子說道:“天賜的爵位比人賜的爵位更牛鼻?”
“這不是廢話嗎?”孟子答道:“俗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不管是天賜的爵位還是人賜的爵位,總之都是尊貴的東西。希望尊貴是人們的共同心理,讓自己變得尊貴起來,這一點無可厚非。區別只是在於,每個人自己心裡覺得哪個更重要了。”
告子遲疑了好一會之後才說道:“你不是說過小孩子才做選擇題,大人全都要嗎?”
孟子看著告子嘿嘿嘿地笑了起來。
很快,告子就明白過來了,也報以理解的笑聲。
孟子這才開口了:“別人所給與的尊貴,並不是真正的尊貴。既然是人給的,那麼給你的那個人能使你尊貴,同樣可以使你下賤。但是天賜的尊貴就不同了。《詩經》裡面有句話說的是‘酒已經醉了,德已經飽了。’這話什麼意思?”
告子問道:“什麼意思?”
孟子答道:“就是說有了仁義道德的人內心裡面本來就已經非常充實,根本就不用羨慕別人的美味佳餚;只要四方傳播的好名聲在我身上,就不用去羨慕別人穿在外面的繡花衣裳了。”
告子先是點點頭,接著又丟擲了一個問題:“你好像還是沒有直接回答我剛才那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不仁不義的人身居高位,難道是仁不如不仁嗎?”
孟子搖搖頭:“仁者無敵,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仁和不仁之間,就像水火一樣。仁就是水,不仁就是火,水是一定可以滅火的。但如今一些奉行仁道的人,他們並沒有真正徹底的貫徹仁道,而是直用了其中對他有利的一小部分。這就像是把一杯水澆到一車柴草所燃燒的大火上面,當然是滅不了火。於是就有人說了,哎呀,水是不能夠滅火的。這種謬論正好被那些不仁之徒所用,結果連他們原本還奉行的一點點仁道也必然會最終失去。”
聽完這段解釋,不管是說的人還是聽的人,都是唏噓不已。
孟子接著說道:“五穀是莊稼中最好的品種。可是如果不能成熟的話,就反而不及稊米和稗子了。仁也是這樣,必須完全成熟之後才能知道遠遠優勝出來。當年后羿教人射箭,總是要求學生們把弓要拉滿。在沒做到這一點之前,不會教他下一步是什麼。因為這個道理一眼就能看出來,所以學的人也很能理解,總是努力先把弓拉滿。其它行業也是如此,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藝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學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
房間裡突然響起一串令人尷尬的“咕咕,咕咕”聲。
告子滿臉通紅地說道:“早上就沒吃,現在肚子造反了。你這有沒有什麼吃的?”
孟子苦笑著望著四周的牆壁:“你說呢?”
告子按著肚子長長地嘆了一聲,接著說道:“仁義道德再好,也治不了餓病啊。我說老孟啊,你說咱這一天天的,結果連個嘴巴都糊不上,這可怎麼辦啊?”
孟子低下頭,認真的在地下找,看能不能找到一個能鑽進去的地洞。
告子急了:“哎我說老孟啊,你剛才不還是一套一套的嗎?你這麼聰明,趕緊想點辦法,怎麼搞點錢咱們吃飯啊。什麼好吃不如餃子就不想了,什麼魚啊熊掌啊也都不說了,能有足夠下飯的鹹鴨蛋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