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回到家,江城做好飯之後,就翻開了那本《三國演義》。
江城打算先了解一下“界橋之戰”的形勢,以免兩眼一抹黑。
據江城的瞭解,界橋之戰,史書中沒有記載趙雲參戰,而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為了塑造趙雲的偉岸形象,特意設計的架空橋段。
江城初中的時候就翻過《三國演義》了,不過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長坂坡、借東風等等情節,對於“界橋之戰”連名字都忘了,現在拿出來重溫一下。
“界橋之戰,參戰雙方分別是漢末群雄割據時代的兩個軍閥:公孫瓚和袁紹……
“趙雲是去投奔公孫瓚,恰好碰到公孫瓚小敗一場,被袁紹麾下大將文丑追殺,狼狽不堪。趙雲把公孫瓚救下,正式加入公孫瓚麾下,界橋之戰也是演義中趙雲的出道揚名之戰……”
合上書,江城只覺得一陣無語。
結合當時戰鬥的形勢,他已經明白,那個帶著敗兵北逃的大鬍子武將,多半就是公孫瓚!
“我的任務原本是阻擋文丑,救下公孫瓚。結果我被友方NPC一刀秒了嗎……”
江城扶額,這第一次心靈戰場的闖關戰,還真是失敗啊。
“形勢弄清楚了,再去試試。”江城第二次進入心靈戰場。
這一次,他初見公孫瓚時,就喊話表明身份。
公孫瓚“大喜”,留下江城斷後,自己帶著敗兵繼續逃竄。
江城遇到了十幾名袁軍的追擊小隊。憑著【白馬義從·趙雲】遠強於小兵的屬性,他格殺了三名袁軍士兵,不過終究是不熟悉馬戰再加寡不敵眾,被長矛從背後刺了個透心涼。
“這種極度真實化的‘遊戲’,真的令人很排斥啊……”
江城回想起槍桿砸裂小兵腦顱的觸感,還有被敵人長矛戳穿的痛楚。殺人與被殺的滋味都很難受,有點想吐。
在心靈戰場中,身體被砍傷、被刺穿的痛感,和現實中沒有任何差別。唯一的不同點是,死亡的一瞬間彈出意識。不然一天死個好幾次,長期下來精神非崩潰不可。
江城只是一個15歲的高中生,不是身經百戰的戰士,也不是沒有情感的機器人。面對這種極度真實的戰場,他難免產生了一絲逃避之心。
但是,江城還是下決心要繼續闖。他本就是不服輸的性格,被袁軍小兵殺了一次,不打回來心裡不舒服。
“我沒有趙雲的騎術和槍術,不如棄馬棄槍,選擇步戰用劍!”
江城第三次進入心靈戰場,對話公孫瓚之後,再次和十幾名袁軍小隊展開戰鬥。
這一次,江城把銀槍掛在得勝鉤上,翻身下馬,拔出佩劍,和袁軍小隊步戰。
雖說沒有專門練過劍術,但江城每次進行反射訓練,都是用木劍格擋泡沫橡膠球。一劍在手,至少比從未接觸過的長槍要順手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