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除了能做好詩詞歌賦,寫字寫的好看之外,有個屁用。
兩千年的時間啊,要是能一直保持住諸子百家爭鳴,從而推動科技與社會進步,不斷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話,哪裡還有什麼歐羅巴人的事兒。
所以,王霄對待諸子百家的態度非常認真。
那就是打壓儒家,然後去捧其他學派。
單純依靠王霄一個人的力量去捧,效果不見得會有多大。
所以王霄選擇了另外一個方式,那就是把諸子百家集中起來,建立一座綜合性的大學。
當然,按照這個時代的說辭,應該叫做太學。
太學古已有之,早在夏商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太學的雛形。
三皇五帝時期名曰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太學名為上庠又叫大學。
沒錯,大學這個詞可不是什麼舶來品,周朝的時候咱們的老祖宗們就已經開辦大學了。
歷史上太學這個詞,是小豬弄出來的。
而王霄這裡也要做這個事情,但是與小豬那傳授儒家經典的太學不一樣,王霄要弄一所綜合性的學府。甚至就連名字都給改掉,直接叫做大學。也算是承襲周禮。
“這次讓你去組建太學,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情。”
王霄找來了之前被冷落的汲黯,讓他負責大學之事“那就是,大學乃是集天下學問於一體之處,絕對不允許任何人用任何方式去打壓其他學派。”
“臣明白。”
汲黯行了一禮之後,跟著詢問“只是,按照陛下的計劃,招收之學生數以萬計,要從哪裡找這麼多的老師來教授他們呢?”
“你看看這個。”王霄將一份新聞稿仍在了汲黯的面前“按照這個上面的做如何。”
這是新聞稿,還沒有發出去的那種。
上面寫的很清楚,就是向全天下的學派表明,天子要在長安城內成立一所全天下最高等級的學府。
好處就在於,這座大學畢業的學生,畢業之後參加考試可以直接獲得考試名額。
現在舉行的考試,基本上只要不是罪犯就可以報名參加。
可這種好事情,以後就沒有了。
三年之後再想要參加考試,那就只能是先在本郡經過預試,然後按照嚴格的名額數量,以成績從高向低獲得前往長安城參加考試的資格。
名額的話,每個郡都不會多,到時候必然是極為激烈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