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之後,幾代大漢天子勵精圖治,與民休養生息之下,天下間總算是逐漸太平下來。
因為戰火躲進深山老林之中的人,也是逐漸從大山裡出來開始重新生活。
而諸子百家們,也是紛紛開宗立派,傳播自己的學說。
隨著生活安定下來,各家的弟子也是越來越多。
然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出現了,這些弟子該如何去安排出路。
人家花費了時間和金錢,總是要有目的的。不可能完全只是因為興趣愛好。
在大漢這裡,諸子百家的弟子們,第一志願自然是做公務猿,也就是出仕朝廷。
實在不行的話,才會去諸侯勳貴以及劉氏諸侯王那兒做個門客什麼的。
之前想要出仕朝廷,要麼你是勳貴之後,可以花錢做個捐官。要麼你就是名氣極大,到了皇帝都要親自下詔徵召你的程度。
否則的話,就只能是等著被那些大佬們所看上,然後舉薦你做官。
這種制度的弊端,自然不必多說。
在解決了平民百姓們的吃飯問題之後,王霄立馬就著手做考試這件事情。
解決百姓們吃飯問題,那是大漢穩定的基礎。而廢除舉薦制度,改為公務猿考試,則是清除暗瘡為大漢的迅速發展提供動力。
至於所謂的學派之爭,作為穿越人士,王霄自然不可能給儒家一家獨大的機會。
原因也是很簡單,儒家獨大的話,大漢可以一時得利。可隨著儒家越來越壯大,最後的結果就是流毒無窮。
明末那些‘頭皮癢’‘水太涼’的東林黨就不用多說了。
明朝之前的儒家文官們,也是在挑戰人類道德極限。
像是皇帝讓文臣去視察秋收,去治理河道什麼的。文臣就說‘有辱斯文’然後拒絕去。
身為朝廷官吏不去辦實事,還說什麼有辱斯文。斯文是個什麼玩意?能打死否?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事情,那自然是因為儒家獨大所帶來的災難。
沒了墨家,科技進步就停滯不前。
沒了農家,百姓糧食產量幾千年都沒什麼太大的增加。
沒了兵家,後世朝代被異族欺辱成什麼樣子了。
沒了法家,百姓們只能是指望出現幾個千年不遇的青天大老爺來為民做主。
沒了縱橫家,對外交流的時候只剩下了妄自尊大,把吃虧當做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