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我還產生了若干個三元體系的思路,包括J2:IDIC4F:IEICO4F……”
莫文琳洋洋灑灑的列出來十多種三元體系,畢竟三元這個東西就是碰運氣,多試一試總沒有問題的。
反正實驗操作上也沒太多的難度,只需要先把溶液都配製出來,然後每種溶液先塗兩片器件進行試水。如果效率有驚喜,那麼就進行深入研究,如果效能平平無奇,那麼就把這個體系直接捨棄,或者再給它一次機會,都可以。
組會結束,放假前投的幾篇文章,除了段雲被拒的那篇外,其他的現在一篇都沒有訊息,不過算算時間,應該也快回來了,就在這幾周裡。
下午,許秋安排莫文琳帶著田晴進行激子結合能的測試,他隨意給了她們一個IT4F的體系作為入門,這也將是田晴之後的主要工作,即把每一種新的給體或受體材料的激子結合能、激子擴散距離等效能摸清,構建起一套資料庫。
其實,現在組裡有機光伏領域的架構,已經接近於大課題組的模式,那就是明確的分工合作,許秋負責統籌,下面每個人負責一個小的具體方向,最終統一整合在一起,不似最初吳菲菲、陳婉清、田晴、段雲那樣,四個人四個研究方向,各自為戰。
韓嘉瑩開始製備器件,摸索J2、J3材料的效能,陳婉清繼續划水、撰寫論文,鄔勝男則跑到張疆做合成,現在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合成主要交由了她進行。
許秋準備進行ITIC激子擴散距離的資料處理、擬合,在這之前,他還需要確認樣品的膜厚。
之前透過樣品吸光度反推厚度的前提,是某一吸光度下的樣品厚度已知,而薄膜都是幾奈米、幾十奈米、一百奈米的尺度,不可能用尺子量厚度。
許秋打算採用的方法是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這是一種常用的確認微奈米級別樣品厚度測試手段,其他手段還包括橢偏儀、臺階儀、原子力顯微鏡等等。
SEM測試厚度的原理是掃描樣品的斷裂面,直接讀出厚度資訊,具體實驗方法,就是先把樣品旋塗在玻璃片上,然後用玻璃刀將基底從中間劃開,接著再掰斷,最後用SEM掃描、拍照。
當然,這個方法也是有限制的。
如果採用這個方法,測試一百奈米級別的薄膜,問題不大,但如果是幾奈米的薄膜,難度相對就比較大了,因為基本上達到了SEM的解析度極限,尤其材一一樓的SEM還是早期快被淘汰的產品,解析度就更差了。
於是,許秋故意塗了兩片厚厚的ITIC和IDIC“薄膜”,其中,IDIC屬於未雨綢繆,今天雖然用不上,但之後肯定能夠用得上。
根據旋塗是溶液的濃度和轉速,許秋初步估計,兩者的膜厚應該都超過了100奈米,反正現在又不是在製備器件,只要保證薄膜是均勻的即可。
SEM測試,順利完成。
晚上,許秋拿到了最終的擬合結果,ITIC的激子擴散距離為14.4奈米。
這個結果比較符合他的預期,屬於意料之中的結果。
根據文獻報道,標樣P3HT材料的激子擴散距離大約為10奈米左右,ITIC體系無法制備厚膜、大尺寸器件,那麼其激子擴散距離和傳統聚合物給體材料體系相當,也很容易理解。
週二,許秋繼續進行IDIC體系的激子擴散距離測試,最終擬合結果表明,IDIC的激子擴散距離是16.8奈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