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實驗操作來說,雖然有下限,有門檻,但也是有上限的。
按系統的評定,許秋推測把一項操作做到極致,對應的熟練度是六階。
像是手藝人,比如賣油翁那樣的,長年累月幹一件事情,熟練度可能就非常接近六階。
但針對科研工作本身,不斷重複實驗,衝高階別熟練度並沒有太大的必要,大多數的情況下四階到五階就足夠用了。
更重要的是科研想法。
許秋之前看到過新聞報道,已經有實驗室研發出來,可以自動做實驗的機器人。
他們給機器人提供指定的命令,就可以讓機器人執行特定的實驗操作,比如同時做上百組的平行實驗。
而且機器人還不知疲倦,一天可以工作23.5個小時。
雖然目前這些機器人的智慧化程度還不高,成本也很高,只能取代部分實驗工作,但是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迭代,它們智慧化的程度肯定會越來越高的。
最終,用機器人部分取代普通科研人員,也不是沒有可能性。
不過,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對一項實驗來說,除了實驗結果本身,實驗過程也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說,哪怕失敗的實驗同樣有價值,因為不少實驗發現就是從失敗的實驗中偶然得到的。
機器人能夠實驗批次的完成實驗,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實驗資訊的缺失。
歸根結底,機器人只懂執行命令,而不具備思考的能力,沒有科研思維和科研想法。
……
溶液配製完成。
許秋把剛配好的溶液,以及最近學姐學妹配製的溶液,還有新到的旋塗裝置複製到模擬實驗室中。
最近模擬實驗室已經被他塵封許久,因為一直沒有硬骨頭要啃,他打算今晚重新啟動它,然後一舉衝上11%的效率。
結束實驗後,許秋、陳婉清、韓嘉瑩三人聚在一起,簡單的討論今天的實驗程序。
實際上,除了組會是一週一次的強制報告外,平時課題組的小夥伴們也經常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討論問題。
實驗室裡的科研氛圍還是不錯的。
許秋率先開口道:“怎麼樣,90攝氏度的器件,有沒有奇蹟出現?”
韓嘉瑩道:“沒有,最高10.71%。”
許秋點點頭,他其實也猜到了這個結果,因為在之後的實驗中,學妹的表現一直都很安靜,要是她測到了更高的資料,肯定不會那麼淡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