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顯得比較自信,北直隸地區是天子腳下,這些地方的百姓,相對而言,生活的要比其他地方好一些,對於他這個皇帝,也更尊敬,所以,他敢把步子邁的大一些。
其實,放在以前,弘治皇帝是絕對不敢把步子邁大的,實際上,他是一個很保守的皇帝,可是,自從李兆同病癒出門,這世道,就開始發生劇變!弘治皇帝也逐漸意識到,自己該做一些改變了。
所以這一次,弘治皇帝顯得比劉健等人激進的多。
“陛下聖明!”
皇帝決定把試行地擴張到整個北直隸地區,李兆同是舉雙手贊成的,所以,他趕忙喊“陛下聖明”,不給弘治皇帝搖擺、反悔的機會。
而且,他還要趁熱打鐵:
“陛下,三角澱等地的問題,除了廢除保甲制還不夠。”
“你還有問題?!”
李東陽瞪起了雙眼,他感覺自己要爆炸了,自己這個次子,也太不讓他省心了。
“賢侄,還有什麼問題直說吧,一併解決。”
弘治皇帝真的有所轉變了,他顯得比較開明,他的這個表現,讓劉健、李東陽等人面面相覷。他們的腦海中都冒出了一個疑問:
“啥時候,陛下這麼激進了?”
不過,這幾人都沒有插話,他們都是一代賢臣,心裡都很清楚,大明存在的問題,太多了。
很多地方都需要改革,可是,他們不知道,也不敢隨意改革。
因為一旦撕開了改革那個口子,那就一發不可收拾,且無退路了。
所以,改革必須得到皇帝的首肯,只有皇帝支援,他們才敢邁出這個步子。
可是,以前的弘治皇帝,是一個很保守的人。
他在即位之初,迫於形勢,加上滿朝文武對他寄予厚望,因而使得他不得不在各方面對成化朝的弊政進行了一些必要的治理和改革。
但是,有句話叫“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弘治皇帝正是如此,最開始的幾年,他是願意做事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明朝表面上開始呈現出歌舞昇平的景象,他就覺得,這個日子勉強能過了,他的保守派心態,就暴露無疑了。
他就開始堅持不下去了。
他開始懈怠,開始不敢大步往前邁了,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改革,他就敢躲起來不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