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朝航海王> 第169章 河套之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69章 河套之地 (2 / 2)

《明史》對河套地理範圍的敘述是:“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自寧夏衛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又東入山西平虜衛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

由此可見,明代河套所指是這樣一個地區:黃河經今寧夏北流至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與臨河之間,以烏加河為主幹道東折,然後流經包頭、托克托縣,再南折流往山西河曲、保德,呈“幾”字形,形似套狀,故稱河套,與今鄂爾多斯市及巴彥淖爾市“後套平原”的地理範圍大體相當。

這種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裡絕無僅有。

河套周邊地區,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也都具有比較好的自然環境條件,它們環繞著河套地區,正如眾星捧月一樣,把河套之地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的無疑。

加上河套地處中溫帶,深居大陸內部,受東南暖溼季風影響較弱,西北乾冷季風影響較強,氣候寒冷乾燥,多風沙。自然植被多以荒漠、半荒漠草原為主。

孕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河在此蜿蜒而過,宜農宜牧。

憑藉著黃河灌溉之利,河套地區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又兼得陰山、賀蘭山之地利,自古以來,河套地區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這塊地方,在明初的時候,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雖然派兵打了下來,但其實並不是特別重要。

因為河套地區在竟然當時只是個沒人關心的無人區。

當時鑑於元朝勢力北撤後,河套內蒙古人稀少,直接採取了將河套內尚存的人或驅逐,或遷移內地的政策,僅存少量部族也被遷入內地,製造無人區作為了軍事緩衝地帶。

這裡說來搞笑,河套地區不光大明建立初期沒人,元朝也沒人,甚至捕魚兒海之後蒙古倒退回諸部林立的狀態,滿世界亂跑,可河套地區還是沒人。

沒人就沒有軍事壓力,沒有軍事壓力也就不需要放那麼多兵,所以太宗朱棣才會放心大膽拆掉山西行都司的西牆,來補北京邊防的東牆。

那麼什麼時候蒙古人才開始零星地從東勝一帶入寇明朝呢?

永樂後期,仁、宣時代。

可這個時候的韃靼人和瓦剌人入寇,往往淺嘗輒止,甚至就沒過去過今天的長城一線,而且那個時候的衛所軍戰鬥力還在,輕易就擋回去了,也就沒必要去恢復故地,甚至都沒必要再加固外邊邊防。

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正統時期,也先逐漸統一漠南蒙古諸部,頻頻內犯,尤其是土木之變那年,西起甘州、寧夏,中經大同、宣府,東至遼東,延綿幾千裡同時遭到也先兵馬的攻擊,大同虛弱的邊防暴露無遺。

所以明朝在長城沿邊接連添設了山陰、馬邑、井坪千戶所,威遠、平虜衛以及山西老營堡、偏頭、八角、寧武等衛所,而後又開始修建從黃河邊老牛灣起的邊牆,並在沿線佈置了上百個軍堡,形成了著名的山西晉北軍事堡壘群。

但是,這個時候的河套,仍然有明軍的活動跡象,尤其成化時期,官軍出塞去河套是常有的事,而此地也並沒有蒙古部族駐紮不走。

但是,王越死後,河套之地再次丟失,此地被韃靼人佔領,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韃靼人和瓦剌人,就開始在此築城停留,以此為跳板,不斷對大明邊境進行騷擾,從此,大明的邊境,再無寧日。

因此,河套之地不能丟,王越這個鎮國軍神也暫時不能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