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倒是想開,可是,參加武舉的生員素質,實在是堪憂啊!能寫出一篇完整文章的,都是鳳毛麟角之輩!
因為有才華的,都去參加科舉了!剩下一下歪瓜裂棗,才會參加武舉。”
實際上,如果沒有李兆同這個變數,明年弘治皇帝,依然會選擇開武舉的,畢竟在弘治六年的時候,就定下了六年開一次武舉的規矩,明年正是第六年。
但是,儘管規矩如此,但是,弘治皇帝心中還沒有下定主意。
因為弘治六年開的那一次武舉,實在是令他大失所望,根本就沒有選拔出一個人才來,全是些歪瓜裂棗。
因而,弘治皇帝心中甚至在盤算著要不要廢除。
哪怕,此前李兆同在他面前已經提到過一次武舉。
因為弘治皇帝不想丟那個人。
“陛下,不需要他們有多高的文化素質啊!您只需開了武舉,選拔出一批身體素質好的人來,然後成立一個軍校,把這些人全部丟到軍校裡去進修,讓王老將軍這樣的沙場老將教他們幾年軍法謀略,這些人,自然而然地,不就能出現將帥之才了嗎?”
“這不跟翰林院類似嗎?”
英國公張懋,作為武官勳貴之首,他自然是非常關心此事的,所以,他認真地聽完了李兆同的陳述,聽完之後,他就脫口而出了這句話。
“沒錯,就是跟翰林院類似!”
李兆同點了點頭,這一點,他還真參照了翰林院的情況。
在武舉一事上,儘管李兆同融合了來自未來的“記憶”,深知飛機大炮的厲害,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在如今這個火炮還沒有成為主流,依然是刀槍棍棒矛為主的冷兵器時代,真正的將才,還真得要是彪形大漢才行。
這些以一敵十,乃至以一敵百的彪形大漢,在戰場上起到的作用,還真得不是一般的大!
因為打仗講究的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一個以一敵十,乃至以一敵百在戰場上拼命,對士氣的鼓舞,是非常有幫助的。
所以,在如今這個冷兵器時代,腦袋發達還真不如肌肉發達重要。
因而,李兆同乾脆一些,就向弘治皇帝提議,武舉考核主要考身體素質,至於文化成績,那個完全可以等考完把他們丟到軍校中去進修學習。
當肌肉猛男裝備了一個有知識的頭腦,那他在戰場的作用,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那個時候,大明還會缺少將帥之才嗎?
“陛下,老臣覺得,李兆同的這個建議,完全可行!”
英國公能成為武將勳貴之首,除了英國公這個爵位很高之外,他的能力,也是非常的,他第一時間,就領悟到了李兆同的意思,然後,他就開始為武將謀劃起來。
因為,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啊!
如果這個方案由他來推動,這對提升武將地位,是很有幫助的!
他可不希望,這個功勞,甚至還沒影子的軍校,落在了文官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