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看出劉禪心思,輕撫羽扇,問道:“當下若擊鮮卑,當以何為先?”
“兵馬!”
兵部尚書趙昂不假思索,說道:“今國中兵力有十七萬上下,騎卒有四萬。其中司隸、涼隴、巴蜀有兵十萬,騎兵兩萬餘人。”
劉禪趁機說道:“國中兵馬有十七萬,如指揮得當,未必不能與鮮卑一戰。”
陸遜神情嚴肅,說道:“陛下,國中雖有兵力十七萬,但豈能傾國而出?唯有擇精銳十萬,從大道北進。”
“但邊郡凋敝,尋常供養駐兵已是不易,今出精兵十萬,服役者不下三十萬人。若鮮卑離巢遠走,我軍難以與其決戰,則兵錢空耗萬億,勞師遠征而無果,將傷我大漢國威。”
從雙方體量來說,遊牧民族非中原民族對手。但涉及雙方戰爭,則其中的干擾因素非常多,最典型就是糧草供給問題。
邊郡凋敝,本身就缺乏糧草供給,甚至駐兵的糧草都需要從內地供養。今出動大軍北伐,為其運糧的民夫為其數倍。
不管打贏與否,皆將影響上百萬人的民生。若是打輸了,為民生而考慮,王朝將會放棄進攻戰略,繼而轉為休養生息。
如劉邦與冒頓的白登山之戰,雙方以議和結束,直接導致了西漢早期採取休養生息國策,放棄收復舊土的打算。
諸葛亮斟酌幾許,問道:“今國中糧草多少?”
“不多!”
顧雍整理了思緒,說道:“如以十萬大軍,配三十萬民夫計算,糧僅夠兩月。且若時間一長,將會妨礙勞作。如欲不想傷農,可在深秋冬用兵。但朔方氣候嚴寒,吳楚舊兵恐難以適應天氣。”
“可募北疆兵馬!”趙昂建議道。
陸遜眉頭緊皺,沉聲說道:“鮮卑騎卒驍勇,吳楚舊兵非結陣不能御,更別說新卒兵馬。今用新卒擊胡,空傷人命爾。”
趙昂面露尷尬,不再說話。
“丞相,今舊兵不能用,新卒需操練,糧草又不多。當下需以休養生息為先,擊胡之事不如日後再議。”
陸遜拱手說道:“遜以為當下之要務,當深治天下,恢復生產,積蓄國力。今不如修繕長城,精練邊軍,嚴防小股鮮卑入寇。”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形勢如此,當以伯言之語為上。修繕塞上長城一事,先交由工部勘察,擬奏上報工期、錢財。”
“諾!”
待大漢眾臣退下後,劉禪神情低沉,說道:“相父,今若不除鮮卑,待軻比能統御漠北,則更難矣!”
諸葛亮頗是頭疼,說道:“今國中情形觀之,出兵北擊鮮卑,唯有一次機會。如若兵敗或是無功,我朝將無力制衡軻比能。伯言用兵雖以穩重為上,但所說之語不無道理。”
在是否向鮮卑用兵上,諸葛亮偏向用兵,故才有今天這場會議。
劉禪有些不以為然,說道:“陸公雖說精通兵事,但遠不及相國。今不如問詢相國意見,看是否能北擊鮮卑。”
諸葛亮頓有反應,轉頭看向霍弋,問道:“伯先,相國今在何處?”
“稟丞相,相國今日下山,看望方城公。”霍弋答道。
“派人速請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