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見自己計策多有失誤,甚至可以說無一成功,如此獻計水平讓他羞愧不已。蓋出於對孫權的愧疚,劉曄遂閉帳不出。
劉曄因羞愧閉帳,孫權無可奈何,唯有自理軍事。當下形勢超出孫權掌控,必須請劉曄為他出謀劃策。畢竟以他的軍事水平,向劉曄請教無疑是最好的。
在孫權為局勢而苦惱之時,劉曄在侍從的百般邀請下,這才姍姍來遲。
得見發愁的孫權,劉曄作揖而拜,致歉說道:“恕曄無能,未能為將軍識破霍峻陰謀。”
孫權趕忙扶起劉曄,安慰說道:“子揚有何過失?夏侯霸兵敗,與君有何關係?爭奪齊東有失,非謀略有失,實因將帥無能。”
劉曄雖不能看透霍峻的戰略,但卻也判斷出齊東不容有失,故派夏侯霸率萬人出戰。但誰能料到,霍範不僅擊敗夏侯霸,反而侵佔了齊東疆域。
今孫權陷於被動當中,本質上不是戰略有誤,而是戰術上的失敗,更是因為曹魏兵將的羸弱。
自北魏與南漢較量起,魏多敗而少勝。常年兵敗下,北魏的軍事實力不斷被削弱。尤其以曹丕南征為標誌性戰役,那一戰曹魏精銳兵馬折損大半,中層將校多有降漢,且輜重、兵甲、戰馬遺失眾多。
曹魏雖透過抓壯丁,徵調豪強部曲等手段,將人數拉上來,但因兵將的損失,其兵源質量下滑嚴重。今下讓漢軍與魏軍野戰,魏軍不僅不敢保證能勝過漢軍,反而要擔心被漢軍擊敗。
劉曄神情恭謙,說道:“今之形勢,曄粗有了解。霍峻率軍在南,虎視眈眈;霍範佔齊東,襲擾糧道。故以曄之見,當下將軍有上中下三策可行!”
孫權精神大振,問道:“請子揚細言!”
劉曄整理了下思緒,說道:“上策,將軍舍諸城出走齊郡,背依河北之力,據臨淄、廣縣二城固守。漢軍舍鄉遠至,如不能速據青州,霍峻明歲必退!”
“中策,將軍遣兵遠擊霍範,引齊西之糧入軍,守諸城以據霍峻。待冬季大雪臨山,兵糧週轉困難,或能逼退霍峻。”
“下策,將軍盡出大軍,與孫禮聯合。兩軍齊戰霍峻,看能否將其擊敗。時將軍可操車陣臨戰,以免用兵有失。”
聞言,孫權臉色微正,負手踱步而思。
劉曄三策雖無教他破敵之法,但卻將他所面臨的情況點了出來。當下魏軍面臨缺糧之困,卻越到後面形勢越不利。要麼壯士斷腕,放棄諸城;要麼解決劫糧的漢軍,繼續與霍峻對峙;或是奮力一搏,出兵與霍峻野戰。
“下策,出營與霍峻決戰不可!”
孫權踱步而吟,說道:“中策,分兵北上,大營空虛,如若霍峻率兵渡河,我恐不敵漢軍。”
“至於舍諸城而走?”
說著,孫權面露猶豫,糾結說道:“昔舍琅琊、東海二郡,以誘霍峻率兵深入。今舍諸城、穆陵,如若再次有失,恐齊地不復我軍之所有!”
孫權本指望穆陵、諸城能擋住霍峻,故說服曹叡準他放棄琅琊、東海近千里的疆域。
當下如果孫權再放棄穆陵、諸城,引漢軍入青齊,且不說能否如願退敵,恐曹叡都會氣炸。
劉曄微嘆了口氣,說道:“霍峻常有飲馬黃河之志,今提精兵北伐,其子範席捲齊東,賊軍士氣大盛,乘勝之兵不可輕擋。將軍率烏合之卒,欲退霍峻何其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