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霍峻的根本目的,非是佔據齊東,而是打算以齊東為跳板,讓霍範擊敗夏侯霸,將漢軍投送至濰水流域,從而打擊魏軍的運糧通道。
至於為何能打擊魏軍的糧道,則與諸城有關。
諸城位於濰水上游,在齊地的南部。高密位於中段,如漢軍佔據高密,則切斷魏軍的退路。斟城則是汶水與濰水的交匯城池,欲運往諸城的糧草,大部分要經過斟城。
當糧草從齊西運來,可以繞過斟城,但必須透過汶、濰二水的轉運。漢軍往往會探聽糧道,且會派出大量斥候。一旦有糧隊到達濰水,漢軍將會出擊劫糧,從而沉重打擊孫權的糧道。
可以這麼說,霍峻引孫權到諸城,本質是個圈套。為的就是利用諸城的獨特地形,將孫權死死困住。
昔霍峻北伐前,曾論述過攻守之論。即攻守疏通同歸,守可以轉為攻,攻可以轉為守,攻守為取勝之手段,而非用兵之目的。
今霍峻在諸城以守拖住孫權,而後及時機至,霍峻由守轉攻,將能詮釋昔日之論述。
考慮今下形勢,蔣濟問道:“都督,當下是否派斥候探查孫權營中情況?”
“不急!”
霍峻踱步而行,笑道:“孫權未有備戰之意,我軍無需急於一時。且看孫權所部能撐多久,若是孫權兵糧將匱,當有後撤之念。”
說著,霍峻露出狡黠之色,說道:“待孫權有後撤之念,我當命徐盛兵渡濰水立陣,令孫權不得不戰。”
逼敵人出戰的最好方法,不是下戰書,與其約期會戰;或是自暴不足,引敵寇來攻。而是讓敵人陷入兩難境遇,令其不得不戰。
如李世民常用防守反擊勝敵,而敵寇為何能屢屢如李世民之意呢?
其因無他,而是李世民擁有充足的軍糧,以及李世民善斷他人糧道。
李世民擁有充足軍糧,代表可以與敵人久耗。而他善斷別人糧道,則能讓別人無法堅守,到臨界值時,必須出動出擊。
典型案例,李世民北擊劉黑闥。劉黑闥雖有河北為糧草供應,但是李績、羅藝在多面夾擊河北,讓其陷入糧草短缺。劉黑闥為擺脫困局,不得不出兵作戰。
故別看李世民在守,實則李世民在攻。劉黑闥步步陷入李世民的戰場節奏中,最終被李世民所擊敗。
白起的長平之戰,韓信的井陘之戰,皆有類似之意!
別看孫權在戰前所說,霍峻僅會那幾招,即水戰用火攻,攻城用水淹,野戰靠強兵。如若固守不出,霍峻將毫無辦法。
實際不然,霍峻常用那些招數,僅是那些策略簡潔直白,最適合南方作戰。水攻不用火攻,何以大勝強敵;攻城不用水淹,何以最小傷害破城。圍城打援、夾道伏擊,僅是調動敵人的小招數而已。
如遇孫權這種堅守不出的敵寇,霍峻自會用他法對之!
兵者有五道,一道,二天,三地,四將,五法。用兵強者,自然會利用五道去獲勝!
孫權知其表而不知本,欲以守而退霍峻,蓋是荒唐之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