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聞劉備今下狀況,霍峻多有憂愁。
霍峻與杜度聊了幾句,則與張飛、王粲等人入閣,等候劉備歸來。
少頃,劉備在侍從的攙扶下,緩緩坐到榻上,喝上幾口參湯,以為滋補氣血,緩以養身。
身體稍微舒緩了些許,劉備環顧眾人,問道:“諸君為智謀之士,今朕心間有一疑慮,不知能否為朕解之?”
“我等當知無不言!”眾人道。
劉備將毛毯蓋住腹部,說道:“漢有兩世,何以中漢不如前漢強盛?”
“這~”
至於為何東漢不像西漢亡於農民起義,除了朝廷對田畝資料的嚴格控制外,則就是出現了農業革命,以及長江流域大開發。
劉備斟酌良久,說道:“鑑兩漢政之得失,傳朕之帝詔。即日之起,自朕以後,後宮妃嬪不得干政;廢閹人執掌後庭之印,選以賢士代之。此為祖制,後世諸君不得違令。”
當然不是說東漢有大興的希望,僅能說東漢還能存續。如果遇見聖明的天子,苟活幾十年,甚至一百年,或許都有希望。
故而在中後期發起度田,終東漢一朝,中樞對田畝資料非常重視,其控制力勝過西漢。
君臣又聊了幾句,眾臣則就是徐徐退下。霍峻因有事留在堂內,欲向劉備稟報。
邑陵制度,本是劉邦強幹弱枝的手段,不料到中期成為打壓豪強的工具,算是陰差陽錯。
桓靈時期,涼州羌亂再起,為了平亂,重用涼州武人,因解決不當,邊章、韓遂再起叛亂。因兵亂而崛起的董卓,由於靈帝處置不當,最終反噬東漢。
秦統治時間太短,根本無法給西漢太多的經驗教訓。
“那前漢可是因王莽篡位而亡?”劉備復問道。
劉備捋著鬍鬚,感嘆說道:“孔明言中漢得失,與君所見略同。今聽君不同之見,再思中漢覆沒,朕深痛桓、靈二帝。無此二君,豈有何進、董卓、曹操三者亂政乎!”
“元帝之後,豪強兼併,大族奢靡,百姓無田耕作,無糧可食,漸為民亂。時天下人心散亂,王莽以偽善之面,竊取漢室。”
“陛下英明!”
劉備讚歎不已,說道:“朕與君相知二十餘載,本以為盡知君之才略,不料尚有不知之處。出則亡敵國,縱橫天下;入則知興替,齊治百姓。出將入相,舍君之外,何人能及!”
霍峻沉吟少許,拱手說道:“啟稟陛下,以臣淺薄之見,前漢亡於流民,而中漢亡於黨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