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季漢大司馬> 第489章遷都實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89章遷都實邊 (1 / 3)

大漢,武漢行宮,大朝議。

殿內,劉備身襲冕服,端坐御榻上。霍峻領著各級武官,坐於右側;諸葛亮手持笏板,與眾文臣坐於左席。

劉備環視眾人,咳嗽幾下,說道:“四月,江水洪澇,京師遭山水侵害,屋倒田淹,百姓流離。幸丞相與卿撫卹得當,方使京師肅然。然京師低窪,易遭水沒,唯望諸卿深戒洪澇。”

諸葛亮手持笏板,拱手答道:“啟稟陛下,武漢周遭湖泊群繞,境內大小湖澤多達千餘片。臣已與漢昌尹發吏兵築堤修圍,引水灌江,以阻洪水大濫。且臣已發徭役救濟孤苦,修屋建房,晾曬稻麥,以來恢復生產。”

武漢雖位於水路要衝,舟舸穿梭,交通便捷。南方錢糧可輕鬆匯於武漢,令發可號吳楚兵民。但武漢卻有嚴重弊端,則是地勢低窪,周圍湖泊溼地太多,非常容易遭洪水淹沒。

自劉備遷治所到武漢,武漢幾乎每年都有發生洪水四溢淹沒農田的故事。

起初,諸葛亮、潘浚等中樞官吏,為了解決洪水淹城的問題,修堤固壩,開渠引流,不僅暫時緩解了夏季淹城的問題,還灌溉萬畝農田。

隨著武漢人口漸漸增多,在官吏引導下向低窪地區開墾,則又引起洪水氾濫的問題。諸葛亮則與眾吏採用之前的作法,儘量疏導湖澤、河流,加固堤壩,雖是治標不治本,但卻是無可奈何之舉。

去年,初時漢水四溢,淹沒夏口,武漢位於西側僥倖躲過一劫;今年雨水連綿,長江氾濫,湖泊四溢,武漢難逃水災,洪水灌城,淹沒城外數萬畝農田,百姓因洪水而死難者,累計有六千多人。

除了死難的百姓,以及百姓損失的錢財外,南漢國庫也受到不小影響。如蛇山糧倉屯有上百萬石糧,仍因洪水問題,近半數糧草受潮。今武漢百姓每戶都需出徭役,將那些受潮的糧草曬乾,儘量減少損失。

“善!”

劉備微微頷首,說道:“荊、江、揚三州凡有遭逢水災,可免今歲賦稅,明歲如常興發。”

“諾!”

待諸葛亮答話後,文官中有士吏出列,奉上奏疏,響亮說道:“啟稟陛下,臣統有疏上奏。”

霍峻聞聲望去,卻見是尚書駱統。

駱統,字公緒,會稽烏傷縣人,其為陳國相駱俊之子。初仕孫吳,後二劉下江左,駱統為劉琦效力。二劉分家後,駱統則為劉備所用。歷任吳縣令、武漢令,及劉備稱帝,駱統累功遷任尚書,被諸葛亮所重。

“請言!”

駱統手持笏板,沉聲說道:“稟陛下,昔陛下遷治於武漢,所重者,無非因其為荊、揚樞紐,位處水陸要衝險地,襟帶江沔,依阻湖山,右控濡須、皖城,左連江陵、夷陵,上可望襄樊,下可視交嶺。欲守國門,以抗中原曹操。”

“幸經陛下南征北戰十餘載,西土賓服,交嶺納土,江淮復土,襄樊歸統,故已無國門之大憂。”

“然為王霸之業計,武漢非久居之所,其無形勝之險,亦無沃土良田可耕。民吏飽受江水之害,兵吏耕作多澇,唯賴漕運供給。陛下自遷居武漢以來,兵吏激增,口有二十餘萬,糧蔬難以自足,江水調運,所耗錢糧數十億之多。”

“江左為供京師,千艘舟舸逆江而進,所費錢糧不計其數。凡浪大風疾,舟舸多有顛覆江水,船伕葬身魚腹,計達數千之眾。江淮、江左國之半臂,武漢低窪洪澇,陛下久以武漢為都,非長久之見。”

說著,駱統躬腰而高舉笏板,說道:“秣陵,金陵者,天子氣所匯之所,得有山水形勢之險。水網密佈,而無水澇之害;沃土萬畝,可得吳越錢糧自足。順江而下,可聚西土、荊楚之錢糧於金陵。欲興漢室,行師出合肥,可望中原。”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