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時間內,霍峻也在思考從江淮北伐的方向。如果他手上兵多,可以嘗試壽春;如果手上兵少,可以考慮攻略徐州。
徐州大部分疆域仍在曹魏手中,南漢僅得有廣陵郡及下邳郡的一角。如果能打下下邳,拿下東海、下邳二郡,透過搭建防線,可以深治淮東,進而尋機蠶食青徐。
聞言,霍範嘆了口氣,說道:“如不能下壽春,復興漢室則是無望。父親言取青徐之策,兵少則行之困難。疆域愈廣,則分兵固守之地愈多。”
“呵呵!”
霍峻為霍範倒了盞茶,笑道:“復興漢室本就是漫長之路,得中原望吳楚易,欲以吳楚進望中原則是難。然事事無常數,勵精圖治,厲兵秣馬,總有飲馬大河之時。”
以南伐北本身就是困難之事,歷史上劉宋巔峰時期,幾乎是拿下黃河以南的區域,但由於己身問題,加上鮮卑兵精,糧草供給困難,最終是草草收場,退到了淮河流域。
且不論劉宋,再觀東晉,其疆域不比南漢小,且比南漢還大。但因內部問題,及作戰失敗,最終北伐無望。
彼時東晉、劉宋面對的還是散裝北方,今南漢面對成型的曹魏,能屢次取得出眾的成績,已是不易之事。尤其這次襄樊之戰,如果沒漢水相助,很可能會如壽春之戰,取得小勝,草草收場。
話是這麼說,但霍峻卻懷有北伐成功的信心。
南漢只要不內鬥,保持穩定的發展,以曹魏的國內態勢,南漢早晚有機會成功。且不言幾十年後的洛水之誓,且看曹操繼承人曹丕,及那隴右滅霸馬超,不知為何霍峻總有種預感,南漢若能成功北伐,多半要寄希望於他們。
當然霍峻更是知道,如果他與諸葛亮這一代人不能北伐成功,後繼者大機率會放棄北伐,轉向政治內耗傾軋。甚至會利用北伐謀利,行不軌之事。
見霍範仍有些迷茫低沉,霍峻自信說道:“父年有四旬,征戰十餘載,下江東,取江淮,破金口,定漢中,所下之地數百城。何不能再下數百城,匡定漢室乎?”
縱觀三國之前兵家,得地之眾者,除了韓信外,沒人比他多,縱是殺神白起也僅得七十餘城。
畢竟金口之役,恢復大半荊州;江淮二役,幾乎全下江淮;江東數役,得城三有其一。若將交嶺城池算上,縱是韓信也沒有霍峻多。霍峻僅是不屑將交嶺城池算上,畢竟他都沒到過交嶺前線。
霍範聽得霍峻這般言語,拱手讚道:“父親豪言,範當舉兵隨之。”
“你當勉之!”
“諾!”
父子談話間,侍從趨步來報,說道:“霍督,蔣太守攜王孝廉求見。”
“讓他們入亭!”
“諾!”
見霍峻有事要處理,霍範起身告辭,說道:“父親既有要事,範且先歸營理事。”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