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搖著頭,說道:“此一時彼一時,昔秦時群雄並起,高祖無力威服天下;今之天下唯大王與曹操,曹操盤踞於中原,大王立基於吳楚。當下曹操篡漢,大王豈能不立國祚於武漢?”
說著,諸葛亮持扇拱手,說道:“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前後數次,世祖辭讓不受。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為之以為然,遂然諾之。”
“今曹操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裔,效世祖之事,紹興而起,今即帝位,有何不可?”
“且大王莫忘昔繼漢王位時,仲邈以諸將久勤勞苦之語,勸大王繼登漢王位。今之形勢與彼時相同,當不可延遲而不決!”
劉備嚴肅著臉,說道:“孔明之語甚是關鍵,國王之位已無法尊榮諸將。今諸將數次規勸,可見眾人之心也!”
“陛下英明!”
諸葛亮持扇而笑,說道:“元直所疏之事,容亮書信一封寄入成都,以釋其疑。”
徐庶作為益州刺史,是為南漢的封疆大吏。今下劉備想要稱帝,必然要團結眾人,儘量保持集團的一致性。
“稱帝之事,勞煩孔明瞭!”
說話著,劉備似乎想起什麼,停了下來腳步,問道:“雲長、仲邈何以封賞之?”
“嗯?”
諸葛亮露出疑惑之色,問道:“大王是為何意?”
劉備走到亭內,背手望著湖水,說道:“孤起兵三十餘年,雲長自涿郡追隨,縱被曹操所擒,亦奔赴投孤。凡孤用武以來,破二孫,敗程普,平山越,守夏口,取江州……今下攜大勝而進逼襄樊。”
“其間小大功數十件,凡難盡數。昔因仲邈功盛,授以孤舊職,以示榮寵。今下若令其屈居仲邈之下,恐其有所不爽,且孤亦甚感刻薄待之。”
說著,劉備嘆息口氣,說道:“然無仲邈則無孤今下之日,博望獻二分之策,陰侍劉景升父子,助下江東。曹操兵臨江漢,仲邈力主抗敵,攜金口之勝,而下取荊州,使孤得有江左三郡之地。”
“伯瑋患病將亡之時,破劉磐用兵奪位之事,舉薦孤入主荊州,其功雖不能明,但卻不可無視。後仲邈換防於江淮,出讓南郡與孤,助孤整合吳楚。”
“尚不言謀取江淮,北援漢中之舊事。如此種種,孤豈能忘之?仲邈之予孤,是為蕭何之謂高祖,鄧禹之於世祖。凡若稱帝,即為功臣之首,絕不可輕待之。”
平天下之後,劉邦封賞諸將,蕭何為功臣之首;興復漢室,劉秀以鄧禹為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蕭何功績多有人知,但鄧禹事蹟所知之人少。
鄧禹非首批追隨劉秀的將校,但卻是在劉秀北上河北後,追隨劉秀之人。
劉、鄧相逢,劉秀問鄧禹想要什麼官。鄧禹自言不願為官,僅望劉秀威加海內,己因功而名垂青史,並奉上策對。令劉秀大為讚賞,令其使任諸將。
霍峻在劉備最艱難之時,獻上博望對,奠定了南漢版圖,且戰功卓著,已非鄧禹所能比。劉備以霍峻比為己之鄧禹、蕭何並不為過,即便諸葛亮有北伐之略,且有治政之功,今下都需屈居其下。
“此事易爾!”
諸葛亮撫扇而笑,說道:“大王若是放心,可交由亮處置。”
“孤豈能不信!”劉備輕鬆大笑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