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散人歸,興盡而返。
黃昏時分,劉備留諸葛亮於宮中論事,在宮苑走廊間散步。
劉備負手背腰,問道:“令明是為義士,孔明何以故主胞兄之事疑之?”
諸葛亮持扇緩行,說道:“世間知人難,龐令明既能歸降大王,何不能歸降曹操?”
“龐德舊從馬騰,後隨馬超,加之胞兄龐柔在中原,豈能不防備一二?”
說著,諸葛亮目光微凝,說道:“或如大軍危急之際,賊人以舊情說龐德。亮恐龐德難受蠱惑,致使率軍降曹,從而崩壞戰事。今日我以舊情逼之,讓其立誓而奮戰,是為讓龐德顧慮名聲,而不敢降曹。”
龐德雖入漢數年,但與諸葛亮少有接觸。
縱然龐德被劉備盛讚為義士,但作為政治家的諸葛亮可不會因此而輕信龐德。尤其是在北伐襄樊這個特殊的時刻,諸葛亮自然要穩妥行事,確保龐德的可靠性。
且諸葛亮那番言語,既是對襄樊戰事的負責,也是對龐德個人的負責。
劉備捋著稀少的鬍鬚,感嘆說道:“孔明智慮周全,孤不如也!”
“不敢!”
諸葛亮持扇而笑,說道:“縱論識人,亮不及大王,亦不如仲邈。大王以誠待下,慧眼識才,所拔之人,多是為國之賢才,臣安能及也?”
在賞罰公平上,劉備或許因個人情誼,無法做到一視同仁。但劉備在識別人才的能力上,縱曹操亦或難及。英雄不問出處,賢才專委大任,此語在劉備身上得到貫徹。
“呵呵!”
聽著諸葛亮的盛讚,劉備嘴角微微揚起,說道:“如仲邈《馬說》所言,世間千里馬眾多,而少有伯樂,今欲發掘賢才,需持心待之,察其才略,提拔用之,試其才略,方可知其深淺也!”
見劉備情緒愉悅,諸葛亮趁機問道:“今漢室衰微,天下無主,大王何故遲疑,不願繼天子之位?”
聞言,劉備面露遲疑少許,如實說道:“孤以滅賊為己任,時常言除賊擁漢。今天子未亡,而孤卻因此而繼位,恐因此而他人非議。”
諸葛亮微微蹙眉,說道:“大王何不見張裕妄言之語,其聞曹氏篡漢,言‘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之語。大王聞之而大怒,不顧臣之規勸,令人而捕殺之。”
“此事雖小,但卻可見曹氏篡漢,致使人心散亂。大王不繼帝位,又何以安天下人之心乎!”
益州盛行讖語,張裕是為蜀中士人,精通讖語。昔北伐壽春時,他與周群皆不看好劉備北伐壽春,周群告訴諸葛亮言北伐有危,小心北伐;張裕則是當面告訴劉備,不可爭壽春,軍必不利。
劉備因瘧疾而撤軍,大將魯肅病故於江淮。張裕就此事與益州舊臣談論,譏諷劉備用兵無能,宣揚自己讖語之靈驗。故而劉備心中記恨上張裕,但也忍了下來。
直到曹操篡漢,張裕利用他的身份,鼓譟漢室將亡之語。劉備氣得不行,直接讓人捕殺張裕。即便有諸葛亮的勸諫,劉備也非殺不可。
但不論怎麼樣,張裕的那番言論,實打實衝擊了部分愚昧之人的觀念。畢竟在凡夫俗子的眼中,皇帝屬於是神聖不可侵犯,今曹操篡漢,漢朝沒了皇帝,難免讓人為之議論。
劉備微嘆了口氣,說道:“然元直上疏言,曹操逼主而篡位,我糾合士眾,將以討賊。今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與項羽約,先破秦者稱王。”
“及破咸陽,高祖獲子嬰,猶懷推讓,不居大位,得以舉人心,敗項羽。今時大敵當前,孤欲自立,此法是為不可取也!”
在勸劉備稱帝上,並非所有人都贊同劉備稱帝。徐庶屬於是少數派,他認為劉備以擁漢起家,今曹操未平,不能稱帝,當要兌現政治諾言。
徐庶這番話,雖讓劉備不開心,但劉備也有認真思考過了。這讓有稱帝之心的劉備,竟有了幾分的動搖。
“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