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思考許久,說道:“啟稟大王,吳侯之策或有可行。霍峻盤踞江淮多年,根基深厚。其之於南人,是為荊楚之望,受南人推崇。今若能誘霍峻叛劉,必能威震南人,驚駭劉備。”
“是時,霍峻叛於江淮,得有舟舸之盛,大王借霍峻之力,進吞江左,則可讓劉備元氣大傷,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或是大王趁機舉兵南略荊楚,令霍峻率師西顧,則可覆滅劉備。”
頓了頓,劉曄補充說道:“縱霍峻限地自保,亦能借其能,遏敵於江南。許以王爵,能為大王取此大利,豈不美哉!”
孫權順勢下跪,說道:“今漢室衰微,中國既知大王,而不知天子。大王何不效三代之德政,行禪讓之事,成一統天下之業!”
曹操揮了揮手,呵斥說道:“仲謀不可胡言!”
巡視堂中眾人,曹操看向賈詡,問道:“文和可有高見?”
賈詡捋著鬍鬚,說道:“許封霍峻為淮南王,於大王而言,當百利而無一害。”
“請細言!”
曹操坐回榻上,抬手請教道。
賈詡沉吟少許,說道:“如吳侯所言,劉備得有今日之盛,峻功績顯赫。故劉備許以重官厚爵,表前將軍,總督江淮,位關、張及眾人之上。是為位高權重,得掌大軍,經略江淮。”
“今下大王何不如命人潛入武漢,散佈謠言,言大王封霍峻為淮南王,永鎮江淮,大軍為後援。武漢文武聞之,必然心生多疑,進諫劉備,或收霍峻兵馬,或遷之榮爵虛待,令水賊上下猜忌。”
“大王再遣使暗入江淮,賜淮南王印,頒淮南王詔。互盟約霍峻反劉備,割壽春與霍峻,令其世鎮江淮,不改此詔。為助霍峻抗劉,大王增派軍士入淮,且當從江陵南征。”
“使者回程時,令其大張旗鼓,謂淮人言,霍峻已受淮南王號。今後魏、淮南二國,非是仇敵,當為同盟,共御劉備。”
說著,賈詡露出奸詐的笑容,說道:“霍峻若是允諾,大王得一大將,且重握江淮。時不僅能引劉琦舊吏人人自危,亦能讓南人惶恐奔走。或雖不能覆滅劉備,但可卻重創劉備。”
“若霍峻據不受封,劉備得知使者之舉,與武漢謠言。是謂:‘一人言虎,王不信;三人成虎,王必信。’蓋劉備雖心胸廣闊之人,但也難免猜忌霍峻。”
頓了頓,賈詡不由發笑,說道:“若劉備輕信讒言,或霍峻畏懼流言之下,縱不願反亦不得不反。時將大利大王,大小二虎搏鬥,大王助小虎,進亡大虎,此乃天助大王。”
曹操深深地望了眼賈詡,暗歎賈詡老匹夫真就是智謀過人。按照他所言,劉、霍二人最好的結果莫過於劉備猜忌霍峻,霍峻自證清白,卸甲入朝。如此之下,江淮方面將可壓力大減。
若劉、霍二人但凡有一人多疑,或是惶恐畏懼,擦槍走火,最終都會引發內鬥。
當然最好就是霍峻接受他淮南王的封賞,直接配合他弄翻劉備。
思慮之餘,曹操不由慶幸自己都是讓曹家將出鎮地方,不會有這種風險與猜忌。即便有曹操也不相信曹洪、曹仁、夏侯淵做的出來,因為這三人沒這能力啊!
在曹操的注視下,賈詡垂了下了眼眸。
“文和之言,甚有道理!”
曹操臉色不變,說道:“今日密談之事,不準外洩,違者斬之。”
“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