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春。
劉備露布天下,大斥曹操為國賊,決議興師三路,北伐中原。
張飛、陸遜為西路軍,督兵二萬五千人,揚稱五萬,出褒斜道,伐關中。
關羽、文聘為中路軍,督兵三萬人,列兵於江北。
劉備、霍峻為東路軍,盛兵十萬,稱二十萬,分出巢肥運河、邗溝,直取壽春。
三路合兵十五萬五千人,對南漢而言,已是傾國之力。劉備則對外宣稱三十萬大軍,似乎想讓曹操知道他當下的實力。
當然十五萬大軍,非南漢的全部兵力。自拿下益州之後,南漢兵力可達十八至二十萬。若是深治之下,南漢爆兵二十餘萬不成問題。然南方稀碎的地形,卻限制了南漢的出兵。
十幾萬人的行軍動作,聲勢之浩大,幾乎是瞞不過曹操。
鄴城,魏王宮。
曹操瀏覽各地上呈的軍報,神情頗是凝重。
“大王,劉備興水賊三十萬分三路北伐,今當何以御之?”孫權問道。
“三十萬?”
曹操抬頭看向堂中眾人,嗤笑說道:“孤擁中國,得據中原,帳下兵力也僅三十萬人。劉備坐擁蠻荒、水澤之鄉,何來三十萬人?”
接著,曹操將手中的軍報扔到案上,說道:“以孤觀之,劉備傾南方之眾北犯,怕亦不過僅十餘萬人。織蓆販履小兒,唯壯聲勢,所行實乃虛張聲勢之策。”
“從漢中、江淮、江陵三地發兵,看似人聲勢浩大,然除江淮外,漢中、江陵僅是小疾,真正之患唯在江淮爾!”
用了這麼久的兵,對於虛張聲勢這套,曹操多是諳熟於心。別看三路進軍看似宏大,凡擊敗主力,其餘二路不戰自退。
當然曹操對外表現輕蔑,也是安撫手下的一種手段。近年來劉備的聲勢愈發高漲,先吞併荊楚,又西取益州。在稱王之後,劉備的聲勢已達到巔峰時候。
曹操看向眾人,目光在賈詡身上停留,問道。“文和,可有高見?”
賈詡沉吟少許,說道:“大王所言極是,縱觀漢中、江陵、合肥三地,蜀道崎嶇難行,且巴蜀初下不久,漢中所出之兵難言眾也;江陵毗鄰襄樊,需控衛南賊中樞武漢,料以為當以穩重為上。”
“唯江淮,多年以來魯肅修繕城郭,聚攏流民,開墾荒田,漸有生機。劉備、霍峻率兵親征,其意在壽春,欲圖破壽春,進而兵驅舟舸入汝、潁二水,席捲河南。”
“以詡之見,大王委上將御西方,曹襄樊留兵不動,親率中原之眾以爭壽春。”
曹操捋著鬍鬚,說道:“張飛恃勇寡智,唯有陸遜知兵。今西北餘孽仍有,當以穩重為上,命曹洪督關中之眾,領張郃、郭淮、楊秋、郝昭等將,遏守險要,據不與張飛交戰,待其糧絕自退漢中。”
“諾!”
“江陵兵馬,關羽,南賊之名將;文聘,治邊多年。若關羽舉兵來攻,則讓曹仁、朱治固守襄樊,借峴山之險,鄧塞之固,以耗關羽之兵。”
“諾!”
秘書郎劉放持筆記錄曹操軍令,筆走龍蛇,下筆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