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劉熙過淮投效劉備,對於眾人而言更多是件笑談之事,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眾人也就習慣了這件事。
秋七月,軍師將軍諸葛亮持節,授予王太子印綬與公子禪。漢昌王備詔令太子禪敬聽師傅,禮賢愛民,不可怠之!
秋八月,魏王曹操立公子丕為王太子,各增曹彰、曹植二人食邑。
建安二十一年,不論是南漢、北魏皆已立王太子,繼曹操、劉備之後,未來的較量註定在劉禪、曹丕二人身上展開。
同月,陸遜、關羽、魯肅三人各有呈文書至武漢,以供劉備制定北伐方案。次日,劉備招霍峻、諸葛亮、龐統、法正、趙雲、黃權等核心文武入宮。
坐在榻上,劉備招呼周不疑將抄錄、整合的相關軍報,送到眾人的手上。
清咳幾聲,劉備環顧眾人,說道:“今詔諸卿入宮,不為他事,僅為北伐大計。不知諸卿可有高見教孤?”
眾人齊刷刷瀏覽劉備下發的文書,思慮其中內容。
“以南伐北,觀用兵之道,唯有三路可出。出漢中,伐隴右或關中,觀西北;出江陵,伐襄樊,取葉宛;出合肥,攻壽春,望中原。故大王北伐,或可兵分二路或三路,然各軍間需主次分明,有牽制敵軍之用,有作主攻之任。”
說著,龐統拿著巾帛,分析說道:“據三地戰報所言,觀雍涼之地,馬超鎮武都,張郃守陳倉,加築祁山堡,曹洪、曹休督長安,隴西、長安二地兵馬當不下四萬之眾,詳細布置難曉。”
“察襄樊之地,曹仁坐鎮襄陽,朱治守樊城,滿寵治汝南,兵馬甚多,有三、四萬之勝,遏險而守;探江淮等地,夏侯惇鎮壽春,臧霸、尹禮守下邳、淮陰,集豫、徐二州之兵駐守。”
“以上三地皆有曹操帳下宗親、猛將坐鎮,兵馬數萬,遏堅恃險而守,當不可小覷。”
曹操作為從四戰之地殺出來的梟雄,或許有各種缺點,但對兵略的精通,戰術的應用,位於諸雄之上。
屢次南征不克,讓曹操認清南北對峙已成的現實!
對實力足夠威脅他的南漢,曹操自是不敢大意,集中精力加強對邊境的控制。畢竟南漢的威脅,遠超歷史上吳蜀聯盟所帶來的壓力。
故而為了提防劉備的北伐,曹操在核心地帶佈置了重兵,加固城牆,囤積糧草,修治甲兵。一旦劉備北伐,曹操將會舉中原之兵,救援三地。
劉備捋著稀少的鬍鬚,問道:“北賊遏險以待,今欲攻之,當出何路?”
“孤深思地形,竊以為漢中難出大兵。蜀道綿延上千裡,自武漢赴西北,路程多有五、六千里之遙,且關隴糧乏,難以供應大軍。故思兵馬布置,漢中或可出偏軍,或是不出兵馬。”
“大王所言有理!”
龐統屈膝而坐,說道:“巴蜀看似殷實,然四周環山,難進難出,守成之地。大王率主力赴漢中,效高祖北伐之基,斷不可為。若大王有失,武漢中樞將會大亂。”
“以統之見,以舟舸為馬,督運糧草,借江水之利,兵出襄樊,或向江淮用兵,以圖大業!”
龐統支援劉備入蜀,但卻不支援劉備從漢中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