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唸叨幾下,問道:“仲達所言,是何深意?”
“公子自幼年時起,便隨大王南征北戰,繼副丞相,任五官中郎將,常留守中樞,安撫人心。”司馬懿分析說道:“得公子恩惠者,有成百上千之眾,根基漸成。”
“而三公子,理事頗晚,性情直率,任性而行。今雖有楊修、丁儀等人相助,但根基甚淺,難以與公子相較。公子可效商山四皓之事,籠絡朝堂上卿,為公子諫言。”
“當籠絡~?”曹丕問道。
“公子,吳侯到了!”侍從說道。
“速請!”
孫權趨步入堂,拱手說道:“大王有要事商議,耽擱時間望公子恕罪。”
“無事!”曹丕起身迎接,問道:“仲謀,大王可有詢問立嗣之事?”
孫權搖了搖頭,說道:“大王諮詢江淮之事,不曾談及立嗣之事。”
曹丕拉著孫權坐下,說道:“仲達讓丕行效劉盈請商山四皓之事,籠絡上卿,顯丕今下之根基,併為某進言。仲謀以為如何?”
“仲達高見!”
孫權說道:“不知當籠絡何人?”
“崔琰,崔季珪!”
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司馬懿說道:“公子當籠絡崔季珪,若能得崔君相助。太子之位,公子唾手可得!”
“崔季珪?”
陳群神色有異,說道:“三公子為崔季珪兄女婿,按關係而言,崔季珪為三公子外戚。於情而言,崔君當助三公子,今豈會襄助公子?”
“不然!”
司馬懿為眾人解釋,說道:“崔君為人公正,不喜任性放肆之人。三公子雖為兄女婿,但三公子為幼子,為人隨性,崔君多半不願相助。”
頓了頓,司馬懿補充說道:“懿兄朗與崔君友善,曾在書信中論討嗣子人選,崔君以為當立長為先。公子若能侍崔君為師,採納忠言,崔君必心屬公子。”
相較於司馬懿,眾人常忽略了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及弟司馬孚二人。
司馬朗長司馬懿八歲,在董卓亂政時,他敏銳察覺到關東諸侯與董卓必有一戰,故而率族人逃難,躲過一劫。
二十歲時,便入曹操的帳下出任官職。為官期間,因政治能力出眾,為人勤儉節約,加之司馬氏與曹氏的緊密關係,司馬朗升任到兗州刺史。
然司馬朗豈能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