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於左右席地而坐,手裡翻閱著推廣稻麥輪耕的疑難問題。
諸葛亮清清嗓子,說道:“南人墾水田,有上中下三田,較均產來說,每畝可越收三石稻米,此春耕秋收之時也。若於秋耕宿麥,越春而收,以亮之所見,勤勉耕作,縱無三石之糧,亦有兩石麥糧。”
“一年二收,勝中原二載三收。故稻麥輪耕之法,能於各州郡中推廣,不敢言家家戶戶耕行稻麥之法,但若能讓十萬頃良田行耕宿麥,每歲至少可增千萬石之糧,”
“軍士月食二石,年食二十四石。千萬石之糧,足可讓我國軍士食近三年。稻麥輪耕之法,乃國之大策,若是能成則國庫充實,大軍將不被糧草所困。”
十萬頃良田多嗎?
漢代一頃田為五十畝,十萬頃田約為五百萬畝田。
那漢代一個郡能有多少田?
以徐州的東海郡為例,約有五十餘萬頃熟田。也就是說將東海郡的五分之一種上宿麥,則基本能完成諸葛亮的目標。
那種植五百萬畝田,需要多少勞動力?
按每戶耕五十畝田為單位,則要十萬戶百姓。也就是說至少要發動十萬戶百姓,集體種植宿麥,施行糧食大增產的計劃。
諸葛亮所說的這些東西,在場眾人皆知。
諸葛亮指向巾帛,說道:“然宿麥之物,南方百姓多不喜之,又不得耕作之要。今欲讓南人百姓耕作,非利誘不可。亮於準稻、麥互換,田租八升,百姓可繳稻米,亦可繳麥米。諸君以為如何?”
“稻麥互換?”
龐統沉吟幾許,說道:“稻米,吳楚百姓多喜;宿麥,不得吳楚百姓所喜。今留稻自食,百姓必願種植宿麥,出宿麥以為繳納賦稅之用。”
諸葛亮試圖利用政府收取宿麥為行政手段,刺激民間廣泛在秋冬種植冬小麥,待春季成熟後,留至夏秋之時,向官府繳納賦稅。
如此下來,之前繳納田租的稻米,百姓可以留下自用。這樣操作,種植宿麥有利可圖,必然能刺激百姓種植冬小麥。
頓了頓,龐統丟擲了與馬良相同的問題,說道:“官府收宿麥,豈不讓我軍士卒食宿麥?”
“孔明!”
龐統看向諸葛亮,認真說道:“孔明欲推廣宿麥之心,統多能理解,然今下當以軍士為重。以統觀之,稻麥互換可行,然因限制每戶上繳宿麥數額,以保證軍士正常供給。”
諸葛亮沒有回答,而是詢問法正,說道:“孝直來自關中,多食宿麥,有何見解?”
法正捋著鬍鬚,笑道:“麥飯難食,如若能研磨成粉,製成麵餅,軍士攜帶而食。入沸水而煮,與今下蒸飯有異曲同工之妙。”
蒸飯,稻米的食用方式之一。可以曬乾,出遠門時攜帶,煮上熱水,就能食用,與後世的自熱米飯有相似之處,故而南人作戰常以此為軍糧。
胡餅,用小麥製作而成。也是可以遠行食用,餅太過堅硬,泡點水就能吃。
“正是!”
諸葛亮輕撫羽扇,說道:“主公於中原征戰時,手下軍士常以胡餅為食。昔漢靈帝時,其喜食胡餅,京師之人多從之。霍督行軍征戰多年,不知有何見解?”
霍峻思量許久,說道:“以胡餅更替蒸飯,或是不可行。然以峻之見,可循序漸進,胡餅與稻飯更替,以觀軍士言語變化。即便不能取代蒸飯,軍士於休整時亦可食胡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