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麥輪耕?”
此言一出,在場眾人竊竊私語。
不消多時,三旬有餘的亭長冉省,開口說道:“縣君,稻麥輪耕之令,三年前下達此令,我等也向百姓傳達過此令,勸農於秋季耕作宿麥。”
頓了頓,冉省露出尷尬神情,說道:“然宿麥之物,荊楚寡有,多有鄉人不識宿麥。後馬縣君從武漢買批宿麥至零陽,試圖勸農勞作,然因戰事四起,抽調人丁,故而耽擱下來。”
“僅此而已?”張翼質疑道。
“咳咳!”
熊航咳嗽兩聲,插嘴說道:“不僅如此,那宿麥口感粗糙,不比稻米。如馬縣君初食麥谷後,直嘆麥飯難食。即便貧苦鄉人食之,亦多言苦澀,疑有微毒,故輪耕宿麥之事,遂不了了之。”
三年下來,稻麥輪耕技術的推廣,除了首都漢昌、鄱陽、廬江等郡有緩慢推廣外,絕大部分的吳楚地區或是瞭解過這項政策,或是不瞭解這項政策。
由於南方食用稻米,宿麥幾乎在南方並不流行,大部分的百姓不用說了解小麥的種植技巧,甚至不知道宿麥這種作物。然這便是農業時代的真實寫照,科技傳播速度之緩慢,令人難以想象。
小麥在春秋戰國時便出現在中原大地,然至漢武帝時期,小麥依舊不是大漢朝的主要作物。關西之地,不喜食宿麥,關東之地,有種植宿麥的地區。
時間推至漢成帝時期,天下人口激增,關東黃河氾濫,糧草大量減產。西漢中央政府頒佈檔案,令關東黃泛區的地區大力推廣宿麥種植,故而推廣成功。
然南方不同,南方長期以稻米為耕作產物,南方人喜食稻米,對於宿麥並不感冒。
至於為何對小麥不感冒,而是缺少種植小麥的動力,在古代蒸谷為飯,烹谷為粥的技術下。小麥煮成的麥飯,由於麩皮很厚,使得它粒食的適口感很差,完全比不上稻、粟。在北方農業社會,麥飯屬於貧寒百姓所食。
直到轉磨的出現,將小麥的磨成麵粉,可以製作成麵餅,逐漸才成為主食。然轉磨研磨小麥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比稻米吃的方便,自然難以融入南方農業社會。
至於南方之後為什麼會出現稻麥輪耕技術?
核心在於北人南下,北方帶來了喜食麵餅的習慣,加上人口激增,故而稻麥輪耕才在南方推廣開來。
霍峻雖在皖城推廣開稻麥輪耕技術,並上呈至武漢中樞。但幾年間,想讓稻麥輪耕技術在南方各州郡縣處處開花,又何其難也!
張翼眉頭緊皺,問道:“宿麥雖是難食,但若耕種下去,卻能增加,百姓又為何不種?”
熊航見張翼年輕,估摸也是出自世家大族之人,解釋說道:“不僅是宿麥難食,百姓種植宿麥,寡有人能收,儲存又是不易。故百姓多願種植大、小蒜,或捕魚為生,亦或紡織絹麻。”
宿麥的難吃,耕種技巧的缺乏,經濟驅動力的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南漢推廣稻麥輪耕的困難點。
畢竟西漢推廣宿麥的成功,離開以下兩個重要的原因。如宿麥在關東種植數百年的歷史,多有百姓接受;關東遭遇黃河氾濫,糧食減產,出現大面積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