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從不敢耽擱,向府內稟報。
此時霍峻正準備洗漱,聞侍從之語,急忙讓黃權入堂。
“霍督!”
“公衡怎麼了?”
黃權手中攥著巾帛,說道:“霍督可記得你我暢聊時,張松前來拜會在下?”
霍峻一臉茫然,點頭說道:“記得,莫非張僕射出事了!”
黃權將巾帛交予霍峻,著急說道:“非是張松出事,而是張松心懷不軌。大王改任張松為廣漢太守,然張松卻因遠離中樞不滿。不僅用言語辱罵大王,還有蓄意謀反之意。”
“權已將張松所說言語,盡抄錄於巾帛上。請霍督隨權拜會大王,稟明此事。”
霍峻迅速瀏覽巾帛上的對話內容,神情不由嚴肅起來。
這可不是小兒嬉鬧之語,張松貴為上卿,辱罵君上,心懷不軌之心,皆是重罪。
這可不是劉備對不起張松,而是張鬆口無遮攔,在那自尋死路。
“霍督?”
“張松小人,遠之則怨,果然如此!”
合上巾帛,霍峻說道:“公衡隨我面見大王,將張松所說言語上呈與大王。”
“諾!”
張鬆口出惡言,蓄意不軌,僅能說張松非常符合‘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之語。
劉備待他恩厚,張松在那作威作福,不懂謙遜知退;劉備疏遠他,張松心中又生埋怨,有了怨恨之情。
張松落人口舌,可以怪黃權釣魚執法,但核心還是在於張松自身問題,純粹是咎由自取。
看那歷史上的李嚴,為了一己私慾,敗壞北伐大業,你能說諸葛亮故意陷害嗎?僅能說李嚴咎由自取,惡果自食。
不消多時,霍峻與黃權已至王府,劉備披著外袍出來接見。
劉備看著巾帛上的言語,怒而拍案,說道:“孤雖非賢君,但亦非商紂之君。自孤平蜀以來,待張松恩厚,今怎敢如此言語?”
“來人,將張松下獄,命法正、孔明等人議事!”
將巾帛甩到地上,劉備氣憤說道:“遠之則怨,果是小人也!”
“諾!”
說實話,張松僅辱罵劉備為老革,劉備捏著鼻子也能接受。畢竟從他轉戰天下以來,不知有多少人罵他為老革。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看在張松取蜀有功的份上,可以呵斥忍受。
但張松所說投曹,與黃權勾結圖謀反叛之事。這是任何一個君主都無法忍受,畢竟再仁慈的君主都是有底線的。
當然能忍手下叛亂的君主並非沒有,如漢末早期群雄張楊。手下謀反,張楊發覺,居然抱著叛亂之人涕泣,不問緣故,選擇原諒他。
張楊放縱手下謀反的結果,即部將楊醜將張楊暗殺,最終落得兵敗身亡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