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百里腳程,對於善走之人,算不了什麼。三國善奔走者,有史可載。司馬懿、虞翻二人當為先,曹叡病逝,司馬懿日行四百多里;孫策平江東,虞翻一日步行三百里。
合肥,南軍大帳。
得聞援軍的戰報,賀齊皺起眉頭,說道:“都督不是派遣糜丹陽率軍北上鬱洲,襲擾徐州海濱,今徐州吳敦怎敢率軍來援?莫非糜丹陽被臧霸擊敗,亦或是牽制不住?”
霍峻於帳中踱步,說道:“子方所部僅有萬人老弱,能襲海濱者不過數千之眾。今合肥事急,徐州分兵萬人來援,並非沒有可能。”
蔣濟捋著鬍鬚,贊同說道:“曹操擇夏侯惇出鎮江淮,非重夏侯惇兵略,而是用其名望。臧霸、孫觀、吳敦等將,不敢逆夏侯惇之令。”
說著,蔣濟看向霍峻,說道:“如賊兵萬人援至,都督需變計策否?”
賀齊面露憂慮,說道:“都督,夏侯惇有兵兩萬餘眾,合肥城中可戰之兵亦有六七千甲士,今若加上徐州援兵萬人,兵力當勝過我軍。屆時表裡俱發,齊恐我軍難擋。”
頓了頓,賀齊建議說道:“今不如收縮兵力,修築長壘,以待寇至。雨季將至之時,敵救合肥,我以長壘據敵。待肥水灌城,張遼不得出,我則以聚兵以戰敵。敵寇退卻,合肥不日將破。”
“張遼非凡將,我以長壘據敵於外,外實而中空,張遼必起精銳出戰。”高翔否決道:“都督,不如退至巢湖,靜觀形勢,再以進軍。或向江左求援軍,集重兵戰夏侯。”
霍峻停下腳步,說道:“今主公分兵取蜀,吳楚已無援軍。我軍除戰之外,唯退而已。以今之形勢,江淮雨季將至,安能輕言退軍?”
說著,霍峻加重聲音,強調說道:“賊軍兵馬雖勝過我軍,但兵力分屬合肥、成德、淮陵三地,故今乃我軍用兵之時也!”
“圍城打援之精妙,非以眾兵勝寡軍,當以機動之兵迎戰敵軍各部。孫子曰:‘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蓄水灌城,引敵來援,如是而已!”
徐州援軍的到來並沒有打亂霍峻的計劃,甚至說某種意義上說霍峻能料猜到徐州會有援軍。畢竟對於糜芳的能力,霍峻始終是將信將疑。
此次出戰,徐州不派援軍來,糜芳便立有大功。然若派部分士卒過來,也當是糜芳牽制敵軍的功勞,故而霍峻都做了兩手準備。
如徐州無援軍,霍峻則會迎戰南下的夏侯惇大軍,且誘張遼出城。然如今夏侯惇大軍先至,徐州援軍後至,霍峻依舊可以實施之前的計策,僅是略微改變而已。
圍城打援為何屢用不爽,核心在於調動了敵人兵力。己方可以情報瞭解敵人的進軍佈置,從而作出針對性的安排。
故而圍城打援,對於己家兵源素質要求高,對奔走行軍能力要求更是不能低。且對斥候蒐集情報的能力,也要超乎其他軍隊。但凡斥候情報蒐集不到,或是傳遞速度慢了,都有可能功虧一簣。
霍峻手撫劍柄,沉聲說道:“諸將軍聽令!”
“在!”
眾將聞聲而起,拱手候命。
“羆虺軍何在?”
“末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