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黃峴關(九里關)。
“蘇飛、陳到固守武靖關,將軍聲東擊西,以蠱惑敵寇。今率精銳突襲黃峴關,敵寇無備之下,必有所得也。”
馮楷挽著韁繩,讚揚說道:“若能得破黃峴,控遏黃湖,引兵過大別,入夏口,則能兵威江水,江夏賊寇必然膽怯。”
黃峴關位於兩山之間,坐落在峽谷中,關南臨大湖,關北道路略微寬闊。
至於大別山之名,自春秋時便有。大別名字雖怪,但卻能反映大別山的獨特地理環境,即山南、山北之貌,山景大別不同。
對於副將馮楷的讚揚,張遼無動於衷,抬頭觀望兩山之間的地勢,說道:“大別山地勢破碎,道路複雜多變,劉備素曉兵略,不可輕視。”
說話間,張遼抬起頭,露出那張怒不自威的臉,雙眉濃密,臉頰略有絡腮,鼻根高挺,雙瞳炯炯有神,有沉穩敢戰之氣。
“且觀關前左右地勢,若有精銳埋伏前方,趁我軍攻略關隘之時,忽然從我軍身後殺出,我軍必然大敗。”
聞言,馮楷亦是抬頭眺望前方道路兩側的地形,他們所在的道路遼闊,深入進攻關隘的話,道路進而狹窄收縮。若按張遼所言,有兵馬埋伏,趁他們進攻關隘殺出,他們所部何止是兵敗,恐怕是要全軍覆沒。
馮楷微微皺眉,說道:“我軍留大部在武勝關,虛張聲勢,今率精銳奔襲黃峴關,敵寇豈能提前知曉,伏兵於此?”
張遼搖了搖頭,說道:“兩山太過安靜了,連鳥雀聲都少得可憐。”
“來人,加派斥候再次探查前方道路兩側,以防敵軍趁機設伏,且命全軍備戰。若無敵寇埋伏,則迅速透過,猛攻黃峴關隘。”
“諾!”
侍從拱手退下,二十幾名斥候從佇列中而出,向兩側山坡搜尋探查。
張遼雖出身邊塞,習於騎戰,作戰果勇,善於突擊猛攻。但卻不代表他粗心,性情不沉穩。實際上善於突擊猛攻之將,他們對局勢判斷之精準非同常人。
畢竟勇而無智之將幾乎都死在了衝鋒的戰場上,能經歷漢末亂活到現在的驍勇將領除了運氣好,對軍事的理解定然也是過人之處。
就在斥候即將上山探查伏兵之時,忽然間數十支箭矢飛射而出,將幾名斥候射倒在地,嚇得其餘斥候紛紛後撤。緊接著,山體兩側響起軍鼓之聲,鼓聲如雷,驚嚇起山間無數飛鳥。
在張遼的目光中山間豎起大量旌旗,最為矚目的則是那面‘關’大纛旗,左右各書有‘漢壽亭侯’、‘蕩寇將軍’。繼而旗幟搖曳,山林間人頭攢動。
望著山上的大纛旗,馮楷驚恐說道:“關羽怎出現在此?”
又擦了擦頭上的汗水,馮楷心有餘悸,說道:“若非將軍心有戒備,我軍輕易入山道,必被關羽所敗。”
少頃,關羽領著數十名騎兵下山,背後高立‘關’大纛旗。
“數年不見,文遠可是安好?”關羽那渾厚的聲音在峽谷中迴盪,傳入張遼耳中。
張遼拍了拍馮楷的手臂,亦率從騎出陣數十步,隔空而談,答道:“白馬一別,已有六年之久。今日得見故人,遼甚喜之,然軍務在身,不敢拜會雲長。”
關羽捋著鬍鬚,笑道:“文遠公私分明,羽怎敢怪罪。當初羽暫歸曹公,若非文遠為羽奔走擔保,羽豈能再與兄長相會。”
劉備殺車胄,割據徐州,被曹操所敗。劉備、張飛奔走袁紹,駐守下邳的關羽被曹操擒獲。關羽暫歸曹操,曹操待之以厚禮,封為偏將軍。
曹操為知關羽是否願意為他效力,讓張遼前去詢問。關羽直接向張遼表明,自己只願為劉備效力。見關羽如此誠懇直接,作為好友的張遼屬實頭疼,只得向曹操表明關羽心中的想法。
但為了不讓曹操殺關羽,張遼向曹操擔保,關羽必報曹公之恩,方會離開曹操的帳下。對於張遼作為中間人的奔走擔保,關羽又怎能不記著他的恩情。
張遼挽著韁繩,笑道:“曹公甚愛雲長,即便無遼擔保奔走,亦不會斬殺將軍。但今見雲長風采依舊,遼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