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伐北自古未有,以亮觀之僅有三路可選。東出江淮,中出宛洛,西出巴蜀。”
諸葛亮拿起羽扇,說道:“吳,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然江北諸郡盡被曹操所取,江分南北,旦夕受襲。故北取江淮,以屏江左。”
“江淮以北,乃中原沃土,土地平坦,利於騎卒賓士,又兼大峴山之險,穆陵關之固,非用武之地。故亮以為疆分南北,淮水為大江之屏障,守江必守淮。然若北伐,北方兵馬馳援可至,故東南不足以成大事。”
諸葛亮從書囊中取出簡陋的輿圖,說道:“即將軍取江左,東爭江漢。江漢者,楚也。楚,上通巴蜀,下抵江左,西接雍涼,東臨中原,天下樞紐,北據漢、沔,利盡南海,地廣人豐,會於南郡。”
“以荊州北伐,上取宛洛,與關隴咫尺,不盈千里,北去河洛。西可與巴蜀之眾,掃蕩秦洛;東可以呼應江淮,進逼許昌。此乃以南伐北,核心之地。”
進而,諸葛亮指向巴蜀,說道:“巴蜀者,地處西南,有山川之固,物產豐茂,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其北連隴右,控扼涼州;上通關中,可威天下。”
“曹操雖得大河南北,然西北驕縱,並未臣服。且羌戎之民,常有反叛,心難歸附。將軍可先取江東,北擴江淮,西爭荊州,進取巴蜀。遣上將入關中,與曹操爭西北之土,收西北兵馬,組建騎卒。”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揚三州,保土山川,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委一大將將巴蜀之軍以向關中,別命上將督江淮之眾以向青徐,將軍身率荊楚之眾出於宛洛。三路北伐,主偏有分,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漢室可興,中原可復也!”
諸葛亮站在霍峻二分天下的基礎上,為劉備勾畫著他苦思已久的北伐大策。自古以來以南伐北者,從未有之。他嘔心瀝血,苦思冥想,終於讓他看到以南北伐取勝的希望所在,即在西北之所。
曹操根基在中原,他手握東漢皇位,自然就繼承東漢王朝最薄弱的環節,即在關中、涼州上。東漢看似亡在外戚、宦官、黃巾上,實際上西北長達百年的羌亂,無時無刻不在耗盡東漢財政。
東漢衰弱了,羌人也是衰弱了。如果能爭取到羌人,將領土擴張到西北,南方所缺少的馬匹,可以解決。同時失去側翼威脅的荊州主力大軍可配合江淮士卒,席捲河南。屆時僅存河北的曹氏政權,又能夠存活多久呢!
在那劉備歡喜的眼神中,諸葛亮撫扇笑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天時。將軍信義著世有人和,擁南方之土佔地利。三者之中,將軍得二,曹操僅得一,將軍將勝曹操也!”
說著,諸葛亮拱了拱手,笑道:“此乃亮基於南北之策,獻於將軍之大業謀劃。將軍以為何如?”
劉備哈哈大笑,驚起江畔上的鷗鷺,說道:“南北之策乃仲邈所獻,備不敢專取。先生所言又可是驚駭之論,開備北圖中原之念。”
頓了頓,劉備搖頭嘆息,說道:“但備今受困襄陽,欲展宏圖,難之又難也!”
“哈哈!”諸葛亮大笑說道:“此有何難?亮略施小計,便可助將軍脫困。”
“計從何出?”劉備追問道。
欲知諸葛計策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漢紀·諸葛丞相世家》:……亮躬耕隴畝,漁獵襄水,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世人莫之許也。帝遭蔡瑁謀害,避難檀溪,得亮相救,帝遂詣亮,三拜,得江上對。
帝以禮遇之,與亮情好日密。帝恐峻不悅,帝答之曰:“孤若為飛虎,君為左翼,孔明為右翼。”時峻長亮三歲,亮以兄侍之,峻以弟待亮,未有間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