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時間退回到建業十六年八月,允下旨冊封岱雯為朝鮮王妃後不久。
雖然在民間此事仍然沸沸揚揚,但允已經撂開了。既然朱沒有提出異議,那此事已經成為定局。之後的事情他也都已經安排好了,不需要,至少暫時不需要他掛心。他可以關心一下旁的事情了。
“陛下,北征蒙古之軍傳回來訊息,已斬殺蒙古壯丁三萬餘人,斬殺婦女數千人,虜獲婦女兩萬餘人,俘虜孩童萬餘人,虜獲牛羊馬匹無數。大軍損兵不過七千餘人。”一名大都督府的官員說道。
“陛下,這是大捷啊!”李景隆馬上說道。
“確實是大捷。”允也笑著說道。雖然斬殺幾萬人看起來不多,但蒙古草原可不是中原,蒙古人才不會在原地等著明軍打過來,定然是要到處逃跑的。若是運氣差到極致遇到明軍或者發現明軍的蹤跡,也會將輜重全部扔下,牛羊驅趕著阻攔明軍行軍的路線,然後全力逃跑,所以想要斬殺蒙古人非常困難。從四月份出兵至現在不到四個月,就或殺或俘蒙古人近十萬(奏摺中不會提到斬殺的少年兒童,但被俘的少年兒童這麼少顯然不正常),確實算得上大捷。
當然更重要的是,此戰大軍的損失也不多。因他平日裡最信任的將領都在印度,允這次派去北征蒙古的將領是之前被他忽略的人,比如天成伯平安、安陸侯吳傑,以及何福、顧城、盛庸等將領。這些將領在歷史上靖難之役中的表現差強人意,所以允雖然被逼無奈任用他們,但並不放心,一直擔心他們打敗仗,或者慘勝如敗。這下子他不必擔心了。
“平安等將領之後有何打算?”允又問道。
“陛下,在奏報中寫到,天成伯與安陸侯想要班師返回,但顧將軍、何將軍都反對班師,盛將軍則拿不定主意。不過天成伯乃是統帥,壓下了顧將軍與何將軍的反對,已經帶兵班師回朝。”那大都督府的官員又道。
“平安做的不錯。”允又道:“確實應當班師回朝。已經斬殺了這麼多蒙古人,其餘的蒙古部族必定更加小心,想要斬殺他們更加困難,大軍繼續留在草原上多半也是空耗糧食,不如班師。”
“而且朕此次派兵掃蕩蒙古草原也是因為蒙古人南下劫掠,而非想要蕩平草原。大草原上一望無垠,蒙古人又是人人騎馬,就連七八歲的孩童也能縱馬賓士,想要消滅蒙古人雖然未必不可能,但損耗的錢糧卻難以估計,並不合算。這些錢糧用在攻列印度,用在攻打其他地方,比耗在蒙古草原要合算多了。”允說道。
這個道理允對面前的武將們說過好幾次了,雖然一開始還有人腹誹陛下太過市儈,但漸漸的就沒人說這樣的話了,眾人都接受了允的道理,評估某一場戰爭的時候,也會下意識估算損耗的錢糧。
“明年,不,後年朝廷還要開互市。而且要派出使者走遍草原,告訴所有的蒙古部族。必須讓蒙古人知曉,與大明保持和平就可以將草原上的牛羊馬換成他們需要的鐵鍋、茶葉等,若是起了劫掠之心就要冒著被大明屠戮的風險。讓他們願意與大明保持和平。”
“還要讓他們遵從大明對草場的劃分,待在自己的牧場裡。此事等互市之後,還要派出使者出使草原。不過這些事情等到後年,朕還要與大都督府和戶部、理番院商議,你們先知道此事即可,現下倒不需做什麼。”允又道。
徹底平定蒙古草原,關鍵還是在於宗教。‘要不要給予那些前往草原上傳教的藏族人一些經濟上的權力?罷了,這樣容易讓事情失控,不過仍然要傳令給邊關之地,若是他們去蒙古草原傳教,邊關衛所還是要儘量配合。哎,不知多久,才能將喇嘛教傳遍草原,徹底不必擔心蒙古人的威脅。’
“是,陛下。”李景隆等人忙答應道。
允又吩咐了幾件事,讓他們退下了。之後允拿起奏摺剛要批答,一名小宦官忽然急匆匆地跑進來,在允面前行禮說道:“陛下,剛剛傳來的訊息,梁國公等人已經乘船到了鎮江,明日即可抵達京城。”
“好!”允馬上放下手中的筆說了一聲。而且又吩咐道:“你馬上去禮部告訴胡廣,讓他確保迎接有功將領的儀式不會出任何紕漏。”
“是,陛下。”小宦官答應一聲,轉身小跑著離開乾清宮。
允仍十分激動,勉強按捺住自己的心情,繼續批答奏摺。到了午時,他將已經批答完畢的奏摺分別扔進不同衙門的框裡,吩咐盧義整理後送到通政司,起身前往永安宮。
聽說允前來,思齊有些驚訝的迎到宮殿門前,行禮後問道:“表哥,怎麼今日來了我的宮殿?”
“你猜?”允笑著說了一句,向殿內走去。可他才走進去,掃視一眼忽然愣了一下,之後對著殿內一人問道:“你怎會在永安宮?”
“夫君,妾聽聞淑嬪妹妹宮裡有一位宮人笛子吹得極好,夫君也知妾喜歡音樂,所以就來求淑嬪妹妹讓妾聽一聽。”這人正是明妃葉抱琴,她聽到允的問話連忙解釋道。
允也懶得理會抱琴來找思齊到底是為了什麼,只是說道:“以後你不要稱呼思齊為淑嬪妹妹,仍然按照從前的叫法稱她廣靈。”
抱琴的臉色一僵,答應一聲。
允又想起什麼,同她說道:“明日文就要返回京城了,你也要派人將此事告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