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1馬上說道:“張丙活幹的很好,要是把他開除了得耽誤連鑄,現在兵部下屬的幾個火器工坊催的這麼急,可耽誤不得。何況皇上這次見到了他,沒準過兩年下次再來視察的時候問起來,我怎麼說?還是留著他。”他可以和皇上說張丙出事故死了或者不幹了,但萬一皇上隨口吩咐錦衣衛查一查呢?他可不敢冒這個險。
吩咐完了這件事,1陪著允熥視察了這一會兒也累了,回盥洗室洗了個澡換身衣服,到公房裡休息去了。
……
……
允熥出了鋼鐵廠,直奔兵部下屬的幾個火器工坊而去。這一路上李波一直在偷偷看著允熥的臉色,若是他問起什麼馬上解答,但允熥一路上什麼也沒說,他也就不敢說話,一路來到火器工坊前。
管著這幾個工坊的兵部官員早就在門口等著了,見到允熥的從車上下來馬上跪下說道:“臣兵部武庫司員外郎呂方見過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愛卿平身。”允熥說道。
與工部對鋼鐵廠並不是很重視不同,兵部非常重視歸自己管的這幾個火器工坊,專門請求增設了武庫司員外郎一人,專門管著這些工坊。因為火器工坊需要用到大量的鋼鐵,而京城附近大多數鋼鐵廠就設在這裡,並且這裡地方大,試驗火器也容易,所以兵部也將工坊搬了過來。
允熥和這個員外郎說了幾句話,走進工坊內進行視察。
他們首先來到造大炮的工坊,還沒走到工坊裡面,就聽到傳來‘叮叮噹噹’的聲音,聲音很大,幾乎震耳欲聾。待走進去,迎面就見到幾個渾身是土的工匠正在將一門大炮的炮管從土裡挖出來,不時有人喊著號子。
再向裡走去,就見到一個工匠將胳膊伸進炮管裡,不時發出刺耳的聲音,正在對炮管進行拋光。
“陛下,這裡就是專門造十寸以上大炮的工坊。”呂方說道:“工坊內一共有一百三十五名工匠,每天從天亮幹到天黑,不停的造炮。每個工匠頭帶著學徒差不多十幾天能夠造出一門大炮。”
正在這時,從不遠處傳來大炮的轟鳴聲,呂方又道:“這是在試炮。每門大炮造好後都要試炮,加到依照口徑規定的最大的火藥量,試射三炮,看看炮管有無裂紋,若是有,則這門炮不合格工匠不得工錢;若是沒有,才會出廠交給衛所。”
允熥又點點頭。這一點做的很不錯。依照口徑區分大炮是他提出的要求,因為武將們覺得有道理所以在軍中推廣開來。
他隨即又視察了生產十寸以下的小炮的工坊。與動輒幾千斤的大炮相比,這些小炮雖然威力射程都小很多,但移動方便,可以放在炮車上開炮,雖然每次仍要復位,但也比大炮方便。在防守城池或快速進攻的時候也很有用。
之後是生產火銃的工坊。這個工坊的工匠就多了許多。這個幾千平方米的工坊裡幾乎擠滿的工匠,無數人手裡拿著已經成型的槍管,正在想方設法清理槍管內壁。
允熥看著這十分忙碌的一幕,聽完呂方的介紹後,忽然問道:“呂愛卿,朕記得上次與兵部的梅殷說話的時候,提到了‘標準化’的事情,也就是讓所有的工匠造同樣尺寸、型號的東西,比如槍管,梅殷沒有與你們說麼?大炮還罷了,須得很多人合力造,量也小,這樣做用處不大;可火銃的產量很大,標準化對產量的用處很大,可為何這裡的工匠仍舊是單獨造火銃?”
“陛下,‘標準化’之事梅尚書與臣等曾經說起過,臣等也明白這其中的好處,但臣在工坊裡嘗試過後發覺不成。”
“這裡的工匠大多不識字,造火銃的法子都是代代口耳相傳,絕不讓外人知曉,也從不立文字,不同的工匠造火銃的法子差別不小,難以標準化。”
“其二,他們手裡使用的度量衡都很不準確,有些工匠甚至不會看度量衡,全憑經驗,即使給他們配備了一模一樣的器械,造出來的東西尺寸也有所差別。火銃的個頭小,有些許差別就不能裝在一起。所以這裡的工匠仍舊是單獨造火銃。”呂方說道。
 三七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