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幾人不敢怠慢,馬上將原來排第一百零一到一百零七這七個人卷子遞上去。同時翻看起來被允熥罷黜的這幾個人的卷子。
‘這五個寫了和親之事的被罷黜也就罷了,這兩個說要再次派兵掃清虜庭的,怎麼也不受待見呢!’大多數閱卷官都很迷糊。
倒是夏原吉和蘇友學這兩個跟隨允熥有些時日的人大概明白允熥的想法。
允熥坐在上面,又翻看了這七個人的策論卷子,沒有什麼太噁心人的話語,就說道:“依次遞補吧,遞補到第九十四到第一百。”
眾人應諾。
允熥又說道:“朕對於排名還有些意見,這個叫做楊博的,朕看給他第三十四名有些不妥當,怎麼也應該給個前十;這個叫做金善的,二十七名也不妥,改為第十五名吧,……”
眾人一一答應著。
允熥的變動也不大,只是微調了一些;他親自看策論卷子的目的,也是防止錄取一些與他心思差別很大的舉人。真正要看出他的心意,得等到殿試去了。
允熥吩咐完畢,說道:“朕就這些意見了,你們下去吧。”說著,將身旁的試卷要遞給他們。
可是就在他們剛剛接過試卷、轉身要走的時候,允熥忽然又想起一事,出生說道:“慢著。”
眾人忙停下步子,轉過身來,聆聽允熥的話。
允熥問道:“這次會試,可有來自英藩國的舉子?可有來自岷藩國的舉子?可有來自秦藩國的舉子?”
夏原吉說道:“陛下,有一名來自英藩國的舉子,有兩名來自岷藩國的舉子;不過,並無來自秦藩國的舉子。”
允熥拍拍腦袋:自己真是忘了。現在秦藩國還不在他正式的封地上,沙州還是三秦的一部分,自然不會有來自秦藩國的舉子;岷藩國自己去年叮囑朱楩要單獨開一科鄉試,有兩個還正常;不過英藩國去年可沒有單獨開鄉試,居然還能有人中舉,真是不可思議!
依照允熥的規劃,若是想要讓這些藩國在幾代以後不脫離大明,首先要保證大明一直很強大,第二是讓大明與這些藩國行成一個經濟共同體,這以後再說;第三點就是人才流動了。
一個充分流動、最高人才認證標準掌握在大明手中的人才體系,可以極大的促進藩國的人才不願意藩國脫離大明。
武將是讓藩國的武將兒子也到京城的講武堂讀書,文人當然就是科舉和國子監了。
允熥說道:“這三個來自英藩國和岷藩國的舉人,可有人中了貢士?”
“他們三人無人考上貢士。”蘇友學答道。
“馬上將英藩國這名舉人錄為貢士;那兩個岷藩國舉人的卷子呢,給朕看一看。”允熥說道。
夏原吉馬上抽出來遞給他。
允熥看過之後說道:“這個叫做辛陸的,也錄為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