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熥現在沒有科學檢測的手段,只有採用最土的方法,直接輸入體內融合的辦法來檢測了。這也是允熥沒有提出滴血相不相容的辦法的原因,反正他是皇帝,也不缺能用的人。
(以上關於能相容的同型血輸入體內也可能有危險的內容查自網路)
之後沒過幾日,大明的第一座高爐在梅山矗立起來了。允熥還親自到現場,表揚了負責的工部、內官監的官員和太監,還有領頭的工匠。雖然這個高爐產鐵量不高,也時時有問題,但是允熥還是大力表揚了他們。
然後允熥叮囑官員:“多重視工匠的意見。”
“這些工匠論起來管事多半是不行的,但是對於高爐有無問題可是門清兒的很。”
“雖然朕要你們多多產鐵,但是也不能為了多產鐵而不顧可能的毛病,釀成大禍!若是因為高爐壞掉而工匠有所死傷,朕是不依的。”
除了高爐,火器方面也依照允熥之前的叮囑而進行了改進。
當工匠們發現允熥所說的火藥配比確實是威力更大了,顆粒火藥確實是裝填方便,也使得火藥威力更大以後,對於允熥是驚為天人,雖然他們不知道允熥的真實身份。
隨著新式火藥的推行,以及火炮、火槍規格的統一,定裝火藥的使用及炮彈、子彈規格的統一,大明的火器威力更大了,瞄準系統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允熥還指示他們研究如何給火炮減重。他印象中的75迫擊炮都是非常小巧的,一個人就可以扛著走,但是也可以打出去四五里地;而這個時候幾千斤的炮也就打出去四五里地,威力還比不上75迫擊炮。
雖然技術迭代很快,五百年以後的技術水平與此時不可同日而語,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允熥還是覺得需要改進,最起碼炮要輕一些才好。
之後,允熥因為自己對於高爐鍊鐵非常熟悉,多次親臨鐵廠指導高爐的建設。
文官們雖然有些腹誹,覺得改進高爐應該是工匠的事情,作為皇帝把事情委派給官員就好,不必親自指導。不過畢竟鐵十分重要,現在又是明初,除了幾個御史上書就此事進諫了一番以外,幹實事的大臣都對此沉默不語。這使得允熥更加堅定了“縮編”御史的決心。
從浦口到滁州的軌道也開始修建了。御馬監的太監白喜光是徹底撲在了工地上,為了保住自己岌岌可危、隨時有可能被替換的太監崗位,也是拼了。
他一開始拼,所有的工匠也就只能跟著努力了,致使有軌馬車軌道建設速度飛快。
允熥還關注了大明造船業的發展情況。不過允熥對於造船是一竅不通的,看到大明現在還有著海運,每年大量的糧食海運遼東,官方造船廠雖然造價高一些,但是技術還是有的之後,決定就不對造船業指手畫腳了。
眨眼之間,時間就已經到了十一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