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松說道:“陛下,錦衣衛有一人,名叫楊本,原為太學生。(洪武)二十九年入錦衣衛擔任鎮撫。臣覺得此人不錯。”
“並且太學生出身也算是有出身,並非是武將,去擔任文官也不突兀,不如以其為禮部郎中。”
允熥思索一下:自己現在手裡的親信大臣,全部都是身負重擔,連刑部允熥都不得不讓它處於放羊狀態,實在是抽調不出人來。
所以允熥說道:“那好,朕馬上下旨,以楊本為禮部主客司郎中。你回去以後就和楊本把事情交代一下,讓他和朝鮮使臣談談。”
秦松躬身說道:“臣,遵旨。”然後看允熥沒有什麼事情了,轉身退下。
允熥回去繼續處理摺子。
下午和平時一樣。與朝鮮人談判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反正著急的肯定不是允熥,先抻兩天再說。
不過允熥在心底下思索著怎樣讓朝鮮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條件。他心不在焉的翻著手裡的奏摺,把摺子隨便分發下去,再收上來摺子把輔臣附著的意見抄在摺子上,然後讓王喜蓋印。
這時暴昭舉起一份摺子說道:“陛下,這是彈劾的摺子。”
允熥說道:“哦,是朕分錯了。”然後讓徐曉輝從暴昭手中接過奏摺。
允熥心不在焉的接過奏摺,但是開啟來才只看到了一個名字,注意力頓時又集中起來了。因為這個名字,是解縉。
解縉,大明最著名的才子之一,與楊慎、徐渭並稱大明最博學的三人。
允熥凝神看這個奏摺。上摺子的人是現在大明的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王度,彈劾解縉不忠不孝,要把他貶為河州衛吏。
原來解縉是洪武二十一年進士,十分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讚賞。但是之後解縉為李善長鳴冤,惹惱了朱元璋。
要是擱在其他人,墳頭的草都能讓墳頭看不見了,但是朱元璋十分愛惜解縉的才華,把解縉的老爸叫了過來領解縉回去了,說讓解縉十年以後來。
但是就在今年,解縉帶薪回家休假還不到八年,朱元璋就駕崩了;並且此時他的母親才去世一年。但是解縉還是很有功名心的,於是又來京城了。
結果剛剛到了京城沒多久,就被御史們盯上了。王度和袁泰是好友,當年解縉彈劾袁泰致使袁泰丟官,二人結仇;不過袁泰前幾年死了,沒法親自來報仇了,所以王度上書彈劾解縉。
王度以解縉母親過世不過一年離家遠行,不滿十年就返回京城兩條罪名彈劾他,要皇帝把他貶為河州衛吏。
開玩笑,允熥怎麼會幹這樣的事情!解縉是大明有名的文人、政治家,你王度算什麼!允熥其實本來記著解縉呢,朱元璋剛剛駕崩的時候說的那個給陳性善找的副手當時雖未明說,但是就是想找解縉。(第195章)
但是後來事情太多把他忘了。現在允熥既然見到了這個名字,就不會再把他放過的。不過王度彈劾解縉的理由在這個年代還是成立的,允熥也不好直接反駁,所以決定奏摺留中。
允熥抬頭對陳性善說道:“陳卿,《太祖實錄》編寫的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