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允熥作為皇帝,現在已經調整過來了。他笑道:“幾位先生起來吧。”
不過除了羅貫中有要起來的樣子,其他人蒙元時期和達官貴人打過交道,所以按照之前的經驗繼續跪在地上。羅貫中看著他們都沒起來,自己也不好意思起來。
允熥於是讓侍衛們扶起他們。這些人見到有人來扶他們,頓時知道剛才允熥並不是在敷衍他們,也就先後站了起來。
隨後一邊寒暄,同時先後落座。六個人半邊屁股坐到椅子上。
允熥笑道:“幾位老先生,我讓羅先生叫幾位來京城,是有事情要拜託幾位先生。”
允熥一直未表明身份,所以底下的人都在猜測他的身份。一個表面上看起來像是雍容華貴的貴公子,但是又有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氣勢,一定是久居上位,常掌大權的人才會如此,不太像是一位無所事事的郡王啊?
他們還在猜,這時聽到了允熥的說話,吳玉朝說道:“不敢當公子的拜託二字,有什麼事情就請吩咐。”其他人也應和著。
允熥也喜歡直來直去的,就說道:“那好,我就直說了。”
“第一,你們幾個編寫一個表達蒙元在中原的統治有多殘暴的戲,能表示的多殘暴就多殘暴,只要百姓能以為那是真的就行。然後再改編成適合說書人說的本子,廣為流傳。”
“第二,寫太祖皇帝如何拯救蒼生,驅趕蒙古人的事情。可以寫些鬼神之事,也可以不寫,但是要是寫了就寫太祖皇帝是昊天玉皇大帝下凡拯救人間。也是先寫戲的本子,然後改寫成說書的本子。”
允熥說完了第二件事,感覺這不就是《英烈傳》嘛!歷史上《英烈傳》被滿清給禁了,不過這種民間的評書不好禁,但是也導致版本眾多並且大多粗製濫造,後世歷史最悠久的版本居然在日本,是明末時期跑到日本的華人帶過去的。
允熥決定弄一部能和《三國演義》並稱的《英烈傳》。先讓他們寫著,要是不好了,就讓他們再改。
“第三,你們還要寫一些戲曲或者說書的本子,《大誥》看過沒有?”
底下的人都搖頭。
允熥接著說道:“《大誥》裡面寫了不少的關於本朝刑律如何的典型案子,我回頭叫人挑選出一些案子來,你們把這些案子改寫成戲曲或者說書的本子。”
“現在就這三件事。注意,一定要讓百姓喜歡看,不要為了迎合我。我喜不喜歡看不要緊,一定要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等你們寫出來了,我會讓在京城的大小戲園子讓老百姓來看的。要是老百姓愛看的不多,那我就要唯你們是問了。”
“等以後了,還要讓全國的戲班子都來演,讓全國的百姓來看。”
聽了允熥的話,在場的這些人都是聰明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允熥叫他們來是幹什麼的,就是先是宣揚大明多好,再就是告訴百姓大明的案子都是怎麼來判。
允熥這完全是從後世學來的宣傳手法,雖然改開之後就不好使了,但是那全是因為米國太強的緣故;現在要論生活水平,大明未必是世界第一,但是也差不多,反正周邊的這一圈國家都遠遠不如的,所以允熥對於宣傳很有信心。
至於後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普法了,防止縣官兒利用老百姓的無知來矇騙百姓。
話說朱元璋當年為了普法,規定家裡有《大誥》、《大明律》的一律罪減一等,但問題是大多數人把《大誥》、《大明律》買回家也不會看,也多半看不懂,就算是識字的人有這功夫不如去看看四書,所以朱元璋的普法沒起到多少作用,只是讓書商們大賺了一筆。
等允熥的話都說完了,又過了一小會兒,從九江過來的張耳說道:“公子,我們大多久居江東一帶,知道這裡的百姓喜好什麼樣的戲曲;我是九江人,要是寫茳西人喜歡看的戲曲也好說。但是其它地方的人未必喜歡這樣的。”
“別的不說,就是各地的方言都不一樣。同樣一句話,用京城的官話說出來百姓多半就能大笑,但是到了湖廣當地人多半認為是莫名其妙。”
允熥也知道這種情況,華夏太大,各地的方言差距很大,外地人根本聽不懂。
可不要以為在後世能聽懂外地的大學同學說的話就能聽懂當地的方言了,他們說的不過是帶當地味兒的普通話而已。前世的允熥去過巴蜀,在蜀都喝茶,另外一桌的人當地人說話聊天,允熥是一個字也沒聽懂。
允熥說道:“我看了,你們有茳西的,直隸的,悊江的,鍢建的,還有羅先生是山東的,這已經是五個地方了嘛!先寫著,就先寫給這五個地方的百姓來看吧。”
“你們要是有其他地方的認得的人,和你們一樣是編寫本子的行家裡手的,也可以舉薦給我,我讓侍衛們去把他們找來。”
聽了允熥的話,吳玉朝說道:“我有幾名好友,鍢建、廣東、湖廣的人都有,也在建陽,我可以寫信把他們叫來。”
允熥說道:“好!這位吳先生可以馬上去寫信,把信寫好了交給我的人,我馬上讓他們去送!”
然後允熥又說道“諸位先生,你們只要好好的寫,達到了我的要求,你們錦衣玉食,榮華富貴都不在話下。還有你們自己現在手中想要出版的文章,也都可以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