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熥看著方孝孺陷入了思考之中,趕忙下令進入下一議題,不然要是讓方孝孺提出‘皇帝怎麼樣怎麼樣’的,那有的亂了。
然後決定封國國君除每幾年一次的朝貢之外,其它時間不得皇帝允許,不得離開封國。
同時規定了封國國君有對蠻夷之國開戰、停戰、會盟等權力。
他們同時討論了正式的國號。最終決定,秦王朱尚炳、岷王朱楩的封號不變,正式封國以後為秦國、岷國;韓王朱松,因為允熥一想到東北地區的國家叫韓國就很是膈應,然後‘原’與‘元’字又同音,最後允熥拍板就封為英王,以後正式建國了就叫做英國。
嗯,允熥或許需要考慮給那個小島上的國家另起一個名字了。
……
以上所有的內容,雖然包括了部分制度建設的內容,但是都可以算作‘禮’的內容。
商討完了‘禮’,之後就是制度建設了。而制度建設最早牽扯的就是封國的位置和地盤。
尚炳的地盤是沙州,然後他可以自由的向西進發;朱松的封地是開原城,然後他可以自由的向北進發。
朱楩雖然也可以自由的向西、向南進發,但是雲南的地理位置太偏了,又都是崇山峻嶺,到底封那裡可不好決定。
允熥自己思考了半天,最終決定,不給朱楩大理府,而是把金齒軍民指揮使司給他為首府。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就在今天的保山一帶,大理國時期得到開發,人也不少。
金齒以西、以南的地方,緬甸宣慰使司,孟養宣慰使司,麓川平緬使司,孟定府,也全部交給朱楩。
然後就是官制了。左右王相已經說過了,由中央任命,從二品,左王相為武將,右王相為文臣。並且均可以開府治事。
仿京師六部設立六廳,主官稱之為僕射,從三品;副官稱之為謁者僕射,從四品。廳下設司,首官稱之為典令,正六品;副官稱之為典丞,從六品。
地方官,因為現在條件所限,基本上只能設立縣一級行政單位。允熥提出:“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諸位王叔、王弟又是教化蠻夷,地方官之制暫且擱置。”然後就擱置了。
另外允熥還在封國設立了類似於翰林院的教導儒學的機構,但是這些機構實際上並不重要。
說完了官制,就是選官制度了。允熥這次是獨斷專行了一會,要求各封國必須設立科舉,並且封國的科舉稱之為鄉試,功名為舉人,與中原的舉人完全相當,也可以參加中央的會試。但是允許自行確定考試內容。
允熥打算改變會試的考試內容和形式,考實用的東西,力爭使封國的舉人也不至於吃虧,不過具體怎樣改還沒有確定。
允熥認為,要想讓封國的子民認為自己還是明國人或者‘華夏人’,必須維持頻繁的交流,讓人才可以相對自由的流動。所以允熥下令功名相等,並且允許中原的舉人、秀才去各封國求官,封國國君也可以任命沒有官職在身的、沒有爵位在身的任何一個人為官。
不過每個封國有名額限制,以防封國國君以封官為名,呼啦啦拉走一幫人,結果到了封國當不了官,還是幹本職工作。等於是以封官為名拐騙人口。
允熥反對大批次拐騙人口,少量拐騙就罷了。但是他宣佈以後如果各封國需要,可以把流放犯人全部流放到封國;並且他們需要人口可以和允熥商量,允熥會酌情考慮遷徙。不過他還是希望封國國君能用優厚的條件吸引那些敢打敢拼的人主動去封國。
除了人才交流以外,保證認知的統一必須維持文化,特別是文字的統一。好在這方面漢字十分有優勢,就算是生拆偏旁部首另組成一個字,比如大明後期的很多藩王,新出現的字也會被認為是漢字。
而不像日耳曼蠻族攻陷羅馬以後,借用拉丁字母隨意組合,就成為了不同的文字。英語中的‘lo’和德語中的‘lo’是差不多的意思,只差一個字母,就成了不同的語言。
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制度,但是都是一些細枝末節了。這次討論持續了一整天的時間,一直到晚上太陽西下才結束,中午的午飯大家都是對付著吃的,並且吃完了午飯以後馬上轉移到了謹身殿繼續進行討論。
等到最後一個事項討論完畢,張溫宣佈今日的朝會正式結束,大明的封國制度也正式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