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蒙古大軍,趙維真有信心擋得住嗎?
沒有,一點都沒有。
可是,還是那句話,沒辦法,擋不住也得擋,別無選擇。
如果這次退了,再逃一次,那大宋的心氣兒就真沒了。天下再大,也無容身之所。
況且,大宋從崖山開始,突圍破局遠走扶桑,再到趙維歸宋大鬧大都,又到巴蜀求存,哪一步不是在冒險?哪一步不是別無選擇?
別說現在是冒險,就算兩年大計成了,真的讓趙維變出五十萬大軍來,那將來這種冒險的行為也還會有,而且只多不少。
二人的離開有些悄無聲息,也有幾分悲涼。
趙與珞走時,群臣相送,追視良久。
而成王殿下亦不落傳統,立於高處,執錘擊鼓。
聽鼓,新崖山的傳統!
可是,岸上的人都清楚,出征鼓起,卻不知歸來的鼓何時響徹海彎。
這讓陸秀夫有些感傷,包括陳宜中。
成王是英雄,此去無還。
寧王也是英雄,絕死還生。
對英雄下手,陸秀夫很清楚,他要揹負怎樣的罵名。
可是,人是執拗的,認可趙維的同時,也堅信自己的判斷——寧王不會成功,大宋更不能有專權的寧王。
有些事不應該做,可還是要做。
趙維也在岸邊目送父王離去。
這一次,他沒有像幾年那樣把趙與珞灌倒,取而代之。
一來,他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愣頭小子,心中有了分量。
二來,當年趙與珞有兒子能替他,可是今天沒有了。因為,趙維也有重任在身,無可替代。
......
就在趙與珞成行的第三天,陸秀夫沒有等到過年,便於朝堂發難。
聯合陳宜中、江鉦、蘇劉義、張世傑以及楊鎮等重臣,上請楊太后還政官家,並彈劾寧王失臣德、專社稷。
羅列數條不當之舉,要求寧王暫避朝局。
陸秀夫終還是沒有使出全力,只是要求趙維不要專於朝堂,已經是留了情面。
不留不行,大宋經不起折騰,尤其是在這個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