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力、財力、軍力、民力? 甚至是科技和政體上的優勢。
蒙古帝國能橫掃半個世界,不是沒有原因的。
後世常說? 蒙古人的遊騎短弓把世界打懵了,是因為戰術上領先。
其實? 不夠全面。
事實上,自成吉思汗開始? 能夠率領蒙古各部如狼群一般橫掃世界? 蒙古人靠的就不單單是強悍的軍隊。
高效的軍管體系、每到一處因地制宜的行政手段、知人善用的賞罰機制? 還有不排斥任何民族、任何宗教的開放胸懷。
使得蒙古人可以付出最小的帶價,迅速征伐四方。
而這些征服之地,馬上又能轉化成蒙古大軍繼續征服的後勤給養。
於是,全亞洲的技術人才盡歸蒙古。
從最開始簡陋且單一的輕騎騎射開始,慢慢發展成為裝備精良、各兵種齊全的無敵之軍。
人們說大宋打不過元朝窩囊,其實打不過才是正常的。
因為,可不單單是士兵的戰鬥力不如元人。
你的將領也不如人家,不是沒人家聰明,而是沒有人家指揮經驗豐富。
伯顏、阿術、阿里海牙,哪個不是從東打到西,再從西打回來的?
說句不中聽的,普普通通一個裨將都攻下過無數個城,與十幾個國家交過手,什麼戰術沒見過?
更別說國力和科技水平了。
元軍有最先進的攻城機械,有最發達的軍械製造能力。
從皇帝到臣子,再到國家機制,那就是為戰爭而生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
元朝打了這麼多年,國力消耗巨大,南方忽必烈一直想穩定,輸出軍費,可一直不見成效。但為什麼他敢張嘴就一千艘大艦、六十萬大軍傾巢而出呢?
甚至在原本的歷史上,在南方叛亂成了一窩粥加內部諸王紛爭的情況下,還有餘力把欽察、窩闊臺、察合臺三大汗國打的服服帖帖呢?
因為,他的戰爭成本本來就小的嚇人。
除了國家財政支援之外,各行省也有能力輸送給養。
更要命的是,元人計程車兵上戰場是不需要軍費的。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補貼軍費。
戰士出征不但不要國家的錢,武器、兵甲、馬匹和糧耗全部自給。
而且,像是西征或者當下出征扶桑這種遠征戰役,戰士會帶上家產一起上路。打到哪,落地生根,就把家安在哪兒。
至於為什麼不給錢也願意賣命,當然是等打完了仗自然就拿到了好處,算是一種戰爭投資。